2005年,中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當之無愧地唱起了主角。在北京,據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811家企業調查,其中89%的企業具有創新意識,并制定了創新戰略;在深圳,90%以上研究開發機構設在企業,研究開發經費的90%以上來自企業,90%的專利由企業申請。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自主創新將成為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
海爾洗衣機入選“世界名牌”
由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聯合舉辦的首批中國世界名牌產品日前揭曉,中國共有三個產品入選,其中海爾洗衣機、冰箱雙雙入選,海爾洗衣機成為中國洗衣機行業第一個世界名牌。
技術創新是海爾穩坐市場第一的保證。從風靡全球的小小神童,到打破歐洲滾筒技術壟斷而大批出口歐美的自動擋滾筒機,從世界第四種洗衣機雙動力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6A自動擋洗干一體機等,這些創新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更引領了世界洗衣機行業的發展潮流。
中興手機憑技術搶占國際市場
目前中興CDMA手機在全球銷量已超過500萬部,占全球CDMA手機整體市場的5%左右。2005年6月,印度兩大運營商之一的TATA采購了近百萬部的中興CDMA手機。這是中國通信設備終端在印度的最大銷售成績,也是在全球范圍內最大的手機銷售合同之一。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報告,通過對30多家國內主要手機制造商手機專利情況分析表明,截至2004年,ZTE中興手機專利申請數量109件,占國產手機總申請量近1/4;在最能體現技術實力的“發明”申請一項,ZTE中興以32項占據國產手機發明總申請量的1/3。與此同時,中興通訊還加入了包括CDMA國際標準組織在內的眾多國際通信標準組織,并在美國、韓國、瑞典等技術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以保證及時追蹤世界最新通信技術。
格力中央空調取得兩大突破
格力電器公司堅持自主創新,連續實現中央空調技術的兩大突破,引起國際同行業的廣泛關注。2005年8月,由格力電器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離心式冷水機組正式下線,打破美國四大家族對離心機核心技術的壟斷;同年11月,攻破全球低溫制熱技術的“堡壘”,研制出世界第一臺超低溫數碼渦旋多聯機組,通過了由國家建設部、發改委等部委和中國制冷工業學會、中國制冷學會等權威機構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鑒定。專家們認為,格力電器首創的超低溫熱泵中央空調,順應了國家推行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需求,為解決國家采暖難題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將為國家的節能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朗科讓全世界的電腦更輕便
閃存盤,這種可以簡單通過電腦上的USB接口存儲數據的存儲器,目前已經成了很多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不僅體積小容量大,而且讓電腦不再需要軟盤驅動器。
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在進行閃存盤的研發時,為了能讓計算機系統識別出這個新的存儲介質,一試就是8個月。期間公司的研發人員對控制軟件進行了上千次地改動。最終,將USB接口和閃存介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大容量、體積小的移動存儲器。這項技術已分別在我國和美國獲得發明專利,朗科公司因此成為我國制定相關國家標準的重要成員。全世界每年銷售的上億臺新電腦因為脫離了軟驅而變得更輕便,而每臺電腦成本也因此降低近百元。
“初級公路”跑起“高速快車”
上海東登公司30多位研發人員,用不到三年時間,就將全球互聯網視音頻傳輸速率提高了三倍。經過測試,這項技術在幾十K的帶寬下,可以保證圖像非常穩定、聲音非常清晰。與國際標準相比,東登公司的技術原理就像做“減法”:將視頻文件中的非重要信息過濾,讓人們相互交流的圖像和聲音在網上快速傳輸。更大的突破在于:當全球視音頻產業還在為提高點對點傳輸效果競爭之時,這項新技術已經解決了多用戶聲音畫面同步交流的世界級難題。
牛背上的“太陽”
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的便攜式太陽能光伏發電器,一塊單晶硅片,一天能存4度電。把它放在牛背上,再遠的牧場都能去。目前,阿壩州的3個草原縣共建成了9個太陽能光伏電站,兩萬多牧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如今,該公司有兩項技術全球領先,產品90%出口到德國等世界光伏技術強國。
春蕾集團變廢物成財富
河北春蕾集團每年秋末冬初到農村收購主要生產原料玉米芯。春蕾集團年生產能力3萬噸的糠醇項目,每年可以將30多萬噸玉米芯“變廢為寶”,單此一項就使當地農民增收1億多元。
大豆也能做衣服
大豆蛋白纖維被紡織界譽為集多種天然纖維優點的“人造羊絨”,成為繼尼龍、的確良等化學纖維之后的全球“第八大人造纖維”。
由河南華康公司研發的大豆蛋白纖維是世界人造纖維史上的第一個中國原創技術。前不久舉行的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上,含有大豆蛋白纖維的環保型面料交易金額近5億元,成為博覽會上耀眼的“明星”。而織成這些漂亮面料的大豆蛋白纖維,它的原料就是大豆榨油后的豆粕。從大豆中提取蛋白纖維,這一研究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曾嘗試過,但最后由于纖維性能沒有達到紡織加工的要求而中斷。河南省民營企業——華康生物化學工程聯合集團公司的科研人員經過十年的自主開發,800多次實驗,成功找到了可以破解這個難題的添加劑,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產工藝。
北京
“十五”期間發明專利數量居全國之首,技術市場交易額國內領先,軟件產業年均增幅30%以上。像超級計算機曙光4000A,每秒運算超過10萬億次,星光多媒體芯片占國際市場六成份額,還有集成電路鍵合金絲制造技術,最細的相當于把一克純金拉成近300米長的金絲。
上海
十年來,上海市專利申請總量近15萬件,位居全國第二位。2004年,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3947億元,同比增長39.9%。像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讓這里的道路燈用上了太陽能轉化的電能。自主研發的大型盾構掘進機已經在上海地鐵二號線西延伸段施工中大顯身手。
天津
最近五年專利申請量年均增幅20%以上。像大眾型鍛壓機,國內全部153項專利都出生在天津一家企業;國內90%的黃瓜品種籍貫在天津,光育種專利就有100多項;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世界上每三部手機就有一部手機的原裝鋰電池是“天津制造”。
重慶
“十五”期間專利申請量年均增幅37.5%,目前高新產業占工業比重超過1/3。像被稱為“海扶刀”的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改寫了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只能依靠進口技術和產品的歷史,膠囊式的智能內窺鏡讓消化道檢查不再痛苦,沒有盲區。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家蠶基因庫也在重慶。
河北
“十五”期間,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80.3%,高新技術成果年均新增收益67.4億元。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敲開市場大門:像大型球墨離心鑄管機能生產出直徑3米的“世界第一管”,使水、油、氣輸送更加暢通快捷;還有世界上首個專門治療腦血管疾病的化學新藥恩必普,在八十六個國家受到專利保護。
山西
“十五”期間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85%,2005年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對全省經濟貢獻率超過10%,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汽車制動轂,國內知名客車中每十輛就有六輛用的是山西產品,大型軋機軸承在國內市場份額超過80%,全國98%的煤礦使用山西一位農民發明的防水劑,能在動態水流狀態下解決瀉涌封堵難題。
遼寧
“十五”期間,專利申請量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2005年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同比增長30%。CAE分析優化軟件系統使“神五”空間試驗艙成功“減肥”,結構重量減輕10%;還有一種超級鋼強度提高一倍、噸成本卻降了50~300元。三維顱面鑒定技術堪稱“神探”,已幫助偵破重特大殺人案百余起,復原后的顱骨面貌與死者生前照片相似度可達70%。
吉林
2005年前三季度,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0.9%。“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幅30%。像“雜交豆1號”結束了世界上沒有雜交大豆的歷史。“紅旗牌混合動力轎車”節油超過50%、排放指標達到歐Ⅲ標準。還有能快速檢測出甲醛等六種有毒物質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把檢測速度提高6倍。
黑龍江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20%,2005年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對全省經濟貢獻率超過40%。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70萬千瓦水輪機組將為三峽工程提供強大動力;中藥粉針技術使中藥可以通過注射方式治療疾病;這里還誕生了我國第一支H5N1重組禽流感滅活疫苗,目前全國60%的禽流感疫苗出自哈爾濱獸研所。
江蘇
2005年前三季度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3. 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三成以上。像打破了國外壟斷的大尺寸光纖預制棒,使市場價格下降90%;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電網監控系統,不用一秒鐘就能查明故障,占據國內一半市場。目前,江蘇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
浙江
“十五”期間,專利授權量位居全國第二。2005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達1357億元。像自動化控制系統晶片,讓“飛躍”縫紉機身價猛漲10倍以上;吉利汽車使用的大型造車設備國產化率達95%;年產值200億元的低壓電器行業技術含量整體“沖高”,占據全國60%市場份額。
安徽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受理量同比增長112%,“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幅超過20%;像世界領先的中文智能語音技術,可以讓電腦等設備像人一樣“能聽會說”,發音水平甚至接近播音員。還有被稱作發動機“起搏器”的活塞環,國內每十輛汽車、摩托車中就有五輛用的是安徽制造。
福建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8.73%。2004年,高新技術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幾十項專利讓小小水龍頭“擰”出了大市場,如今全國市場上每兩個陶瓷片密封水嘴就有一個產自福建;還有用菌草代替林木栽培食用菌技術,不僅為全國300多個縣的農民提供了脫貧致富新路,還推廣到世界58個國家和地區。
江西
“十五”期間專利申請量相當于前16年的總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每年以22.55%的速度增長。專利技術的集成促進了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4個特色領域產業群體的快速形成,像匯集了十幾項國家專利的“智能電站”,解決了野外大功率用電難的問題,青藏鐵路等大型建設項目用上了國產發電機。
山東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1%。像海信的數字視頻芯片,讓中國彩電從此有了國產“大腦”。還有世界上第一臺萬噸鋁材擠壓機,就像一雙有力的巧手,能造出過去全靠進口的高精度鋁材。目前山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0家,居全國第一。
河南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5.2%,工業增加值中高新技術產業占到近五分之一。如今,河南不僅能生產像紙一樣薄的玻璃,研制的軋機還能軋出比紙還薄的鋼箔。中原大地還培育出了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質小麥品種,全球一半以上的人造金剛石也產自這里。
湖北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7.7%,全省工業企業增加值中高新技術產業占四分之一。中國的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通信實用化工程,還有世界電信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制定的國際標準就誕生在“武漢·中國光谷”。這里的光纖、光纜年產量居世界第三,連在一起能繞地球500多圈。
湖南
最近五年專利申請量年均增幅20%以上;每秒運算130億次的銀河Ⅲ型計算機、畝產800公斤以上的超級稻都來自瀟湘大地。20年來,這里的雜交水稻專利為全國增產糧食3000多億公斤。2005年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型空調主機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第一。
廣東
連續十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居全國之首,其中80%的企業專利已大顯身手,科技進步對經濟貢獻率達到4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總量1/3。電腦主板、磁頭、驅動器等,全球市場每四個中就有三個出生在廣東,還有世界第一個投入生產、用于腫瘤治療的基因藥物也出自這里。
海南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7.6%,工業總產值中高新技術產業占到30%,像用椰子水制作食用纖維,一個專利就形成了一個椰果加工產業;還有油水分離技術,解決了天然椰汁保鮮的世界級難題;無紡布制造技術和蘆薈凝膠提取設備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川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5%,上半年實施的593個專利項目就新增產值67.78億元。像絲麗雅集團自主開發的多缸絲技術能把紡絲效率成倍提高;世界領先的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等系列專利技術使攀枝花鋼鐵公司成為世界三大產釩企業之一。
貴州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3.26%,前三季度,國內科研院所中專利申請最多的是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達251項;“十五”期間貴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幅達16%。像讓中央空調節能20%到40%的智能模糊控制技術,已應用于國內200多個項目,每年能節電1.5億度。
云南
“十五”期間,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4.4%,連鮮切花也有了自己的專利品種,全國每兩支鮮切花中就有一支產自云嶺大地,每年賺回60億元。高新技術的應用還把這個“有色金屬王國”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鋁、銅、錫等產業都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領頭羊”。
陜西
2005年上半年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4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0%;僅西安高新區平均每天就誕生4家科技企業,轉化3項科技成果。目前,國內移動基站天線中近一半是陜西制造。而被稱作“摔不爛的陶瓷”的復合新材料,比鋁還輕、比鋼還強,用在航空航天器上能節約燃料20%到30%。
甘肅
2005年前十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76.3%,增幅列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幅超過20%。像卡式電池組電動公交車已躋身2008北京奧運會科技項目,屆時將為中外賓客提供零排放無污染的交通工具;MFM2000多相流量計系列產品可以在油氣水不分離的情況下對油井進行油氣水產量測量。
青海
2005年前十一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72%,很多高新技術獨具特色。像給農牧民家庭送來“溫暖”的太陽能家用電源,三分之二來自于青海。獨特的反浮選冷結晶工藝在鹽湖里挖掘資源,市場上每三袋鉀肥中,就有兩袋掛著“青海”的標簽。
內蒙古
2005年前十個月申請和獲得授權的專利中,發明專利超過45%。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8.6倍。像能喝“西北風”的戶用風光互補發電技術,使內蒙古風力發電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國內羊絨產品標準和工藝都源自內蒙古,先進的技術還讓溫暖的羊絨衫沒有靜電、不再怕臟。
寧夏
2005年前十一個月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23%,高新技術總產值接近50億元。世界上每三部手機中就有一部手機的電容器用這里生產的鉭粉和鉭絲;全國種植的枸杞近七成種的是“寧杞1號”等優質品種;國內石化行業使用的自動調節閥門全部是“寧夏制造”。
廣西
2005年前三季度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增幅15.2%。高新產業中,醫藥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占80%。現在,100多項技術創新讓甘蔗不僅可以榨糖,還能造紙、做酒精、化肥、水泥和飼料,綜合利用率超過80%;在青藏鐵路工地上工作的世界第一臺高原型裝載機也來自這里。
新疆
“十五”期間,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6.9%。專利推廣資金扶持的65個項目新增收入40億多元。專利項目主要分布在石化、棉紡織、林果園藝、民族醫藥等新疆優勢產業領域。像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20kV單相牽引變壓器,打破了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設備的關鍵技術被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
西藏
專利申報工作起步較晚的西藏,從2003年至今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增幅60%,在全國領先。目前,西藏已研制開發出包括藏藥、生物制品、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納米材料等在內的30多種高新技術產品。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奇正消痛貼、珊瑚七十等已成為藏藥產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