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賴錚(1966—),男,福建明溪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廈門理工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從事高校師資管理和英語教育研究。
[摘要]在實地考察歐洲高校的基礎上,本文以挪威、荷蘭和法國三所大學為例描述了歐洲大陸高校的辦學特色,即:挪威科技大學通過“研究生做學習輔導員”和“跨學科行動”關注學生的學業和人生成長;荷蘭萊頓大學精心維系中世紀傳統,構建神圣學術殿堂;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堅守“小而美”的辦學規模,秉承師徒制,精心培養社會精英。
[關鍵詞]歐洲大陸高校;辦學特色;學生成長;歷史傳統;培養精英
[中圖分類號]G64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06)06-0081-04
大學的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它必須明顯有別于其他大學,但區別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這種區別成為被廣泛認同的優勢,且這種優勢達到其他大學短時期內難以企及的程度時,才構成一所大學的特色。換言之,所謂大學辦學特色,決非一朝一夕自貼或被貼上去的標簽,也決不是一時廣告宣傳和媒體炒作的產物。
2005年10月,筆者有機會隨同廈門大學高等教育代表團參加了在挪威召開的第三屆“大學質量”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參觀考察了挪威科技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和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它們的辦學特色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挪威科技大學——關注學生成長
2002年,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NTNU)開始掀起教學質量改革的浪潮,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學生學習質量的保障問題。由于學生數量增加,教育預算減少,教師資源非常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要求教師提供更多的課外輔導和小組討論,但人手不夠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為此,他們采取了兩個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舉動,一是讓研究生做學習輔導員(graduate students as Learning Assis—tant),二是通過跨學科團隊行動學習培養未來專家(Experts—in—Team)。
1.研究生做學習輔導員——促進學業的進步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選擇學習成績優秀,同時又具有很強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研究生,輔以20個小時的專門培訓(其中12個小時是關于教育教學技能培訓,8個小時與各具體科目有關的學習),以便把他們培養成為指導本科生學習的輔導員。該項目的特點如下:
(1)承諾給學生更好的個人輔導。在傳統教學中,教授們僅僅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不能保證學生是否真正內化了學習,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保證。另外,傳統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應該更多地依靠自我學習,但新的教育改革觀點認為,學生應該獲得更多的個人輔導,特別是更多的、有組織的學習研討活動,應該向學生提供更多更頻繁的學習反饋,在課堂內外進行更有創造性和效益的學習活動;而且還認為,學業評價要貫穿整個學期過程,降低期末考試對學生評價的工具性作用,改變傳統的以期末考試為重點的成績評價體系。
(2)不同于美國高校里幫助教授從事教學的“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美國大學的助教也是從優秀的研究生中錄取,他們也要參加一定的教育教學培訓,不同的是,美國的助教制度主要是幫助教授完成教學任務,助教們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和其他教師的聯系,組織有關的學習活動,批改學生作業和論文。而挪威的學習輔導員制度強調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生命成長,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質量與個性化學習需要,使教師從傳統的“學業教師”成為“人生成長導師”。大量研究生的參與使得理論上一直倡導的教育個性化和親情化得以真正落實。
(3)通過輔導提高研究生本身的綜合素質。通過培訓和實踐教學,也增強了參加該項目的研究生與學生進行溝通和管理的技巧,提高了他們教學和研究的能力,這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也大有裨益。
2.跨學科團隊行動學習——體驗合作和友誼
現在的大學生接觸的信息多,參與的學術研討會也很多,但真正與自然和社會交往的機會卻很少。為此,挪威科技大學采取措施,在一位教授和兩位研究生的帶領下,組織了跨學科團隊的行動學習。
改變學生學習組織方式的最大的舉措就是這種“跨學科專家團隊”的建設。這是大學的一門必修課,挑戰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因為跨學科是工作、生活和研究過程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具體做法是:教師和學生都要參加為期兩天的培訓,內容包括如何指導團隊合作,如何有效交流,如何基于解決問題(problem—based learning)進行學習與研究,如何指導和評估學習及研究的過程和結果等。在培訓結束之后,三人根據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問題提出一個需要解決的真實課題,然后針對全校學生進行招標,其他院系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報名組成村莊(villages),每個村莊都有村長(vil—lage chief),但每個村莊成員必須來自不同的系,從而保證真正的跨學科合作行動。
每個星期三,所有四年級都不排課,以便于該項目的同學進行跨學科交流和學習。內容涵蓋面很廣,從如何為小學教師制作教學器材,到如何為市區建設城市列車。該項目的意義是教會學生如何同其他專業背景人士進行合作,解決未來工作或生活中將遇到的現實問題。這是大學四年級的必修課程,學生們可以在這門課程中最大限度激發自己的靈感、創新和動手實踐能力,親身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跨學科的行動學習和實踐讓學生看清學問和未來職業的整體狀況,了解基礎理論學習和科技應用的關系,體驗與不同背景人士合作的友誼和人生道理。
二、荷蘭萊頓大學——維系歷史傳統
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 of Holland)是荷蘭歷史上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創建于1575年,迄今仍完好地保留著中世紀的遺風。就這么一所小小的大學,走出了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座低溫物理實驗室和世界上第一臺心電圖儀,擁有世界頂級的醫學研究中心。
它的校長辦公室設在一座歷史超過800年的古老監獄里。走進里面,可以看到當年拷打犯人使用的鐵索和鐵柱,土磚砌成的樓梯非常狹窄,呈螺旋狀上升,只能容一個人上下。每一塊古老的磚頭,每一面腿色的墻壁,每一級古老的階梯,似乎都回蕩著中世紀的回音。
它的學術報告大樓也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里面古色古香,莊嚴中透出一點神秘。研究生的學位答辯在學術報告廳隔壁的一間講堂里進行。這里同樣是非常莊嚴肅穆,墻上掛滿了萊頓大學歷史上著名學者的畫像。這些學者似乎都在注視和監督著教授和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良心。走在里面,一種對學者的崇尚,是對知識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對什么是歷史,什么是傳統,什么是知識的殿堂,什么是知識的神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在答辯室的隔壁還有一間大約10平方米的房間,叫“汗水室”(sweatbox),它本來是供參加答辯的學生休息的地方,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一個剛剛結束答辯的學生都會在墻壁上隨意留下自己的簽名,時間一長,墻上、天花板上和唯一的一張書桌上就留下滿滿的各種手寫字樣的簽名,這間房子的墻壁也就成了萊頓大學一道獨特的景觀。
據說,許多曾經訪問過這里的國際名人都提出過簽名的要求,但都被婉言拒絕了,因為這塊墻壁不是為權勢地位而設,它的殊榮只屬于萊頓大學的研究生。
三、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精心培養精英
法國的高等教育為學生設置了兩條學習途徑:一是大學,學生一旦取得了高中畢業的合格文憑,便可直接進入大學,無須經過選拔考試;另一個是重點高等專科學校(1es grandes coles,也叫大學校,意為大學中的大學),學生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才能進入這些學校深造。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簡稱ENS)就是這么一所精英學校。它建于1794年,是法國高等教育的精華所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微型大學之一。雖然它的漢語名字叫“師范學校”,但與我們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它早期的辦學目標是從優秀的學生中挑選能夠勝任中小學教學的教師,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學校的辦學目標已經延伸到其他行業的人才培養,比如大學預科教師、大學教師、工程師、企業家、政府公務員、軍事人才等,重點從事基礎領域和應用領域的研究。200多年來,它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因此,很多人都為其名字和地位的不符而感到困惑。
不僅如此,巴黎高師還維系著傳統的師徒制,著力培養國家精英。目前該校每年招生200名,文科和理工科各100名,錄取率是報名人數的5%,四個年級的在校全日制學生大約900名,還有來此進修的非正式學生大約900名。但是,他們卻擁有9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教授。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全校還有大約900名行政管理人員專門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日常服務。巴黎高師的學生修業4年,不但免收學費,還發放生活費。前兩年學生在一所綜合性大學注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所必須的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后兩年的學習則相當于我們的研究生教育。
巴黎高師的人才培養從頭到尾實施符合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教學計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導師,每個人的培養方案都不一樣,學生必須同時選擇一個主修和輔修專業,與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進行頻繁接觸,由此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學生每年要和指導教師簽定“學習協議”,學生所需要的一切學習和研究條件都可以得到滿足,可以很快進入研究階段。由于巴黎高師擁有法國最好最多的各種科學實驗室,理工科的學習往往都是從實驗室開始。由于學生數量較少,所以學生有較多機會直接接觸、參與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工作。
在法國,中學、小學和大學教師的工資水平都差不多,巴黎高師也不特意設立高薪吸引學者,但全世界的著名學者還是蜂擁而至,因為巴黎高師擁有法國最優秀的學生和最好的科研條件。教授們來到巴黎高師純粹是出于對科學研究的熱愛,而不是為了更好地謀生。
四、案例討論
1.如何理解“以學生為中心”和“跨學科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學校不僅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更要關注如何通過學業學習促進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學業成績僅僅是生命成長的基礎。學生需要一定的說教,更需要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心靈交流和溝通。但是,大眾化之后越來越龐大的班級規模和越來越忙碌的教師已經無法完成這項繁重而意義深遠的任務。因此,讓與本科生年齡差不多的優秀研究生做學生的“教師”,做課堂外的“導學教師”,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舉措。
“跨學科學習”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次,一是側重于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二是側重于學校知識與社會生活的整合,三是側重于知識與情感的整合,因此,所謂跨學科學習不該僅僅停留在輔修專業和選修課的課堂學習。僅僅停留在各學科概論基礎上的學習不能培養學生真正的志向,學習的目的不該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堆積和學分的積累。在“跨學科行動”學習中,項目成員來自不同專業,針對的是社會現實問題,大家被鼓勵從各自專業角度考慮問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中“求同存異”,逐漸學會與別人配合,體驗情感的交流和成長的快樂。
2.如何處理維系歷史傳統與順應社會變革的矛盾
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校長在評價劍橋大學時指出,它在傳統中“一直有變動,在變動中又強勁地維系著傳統。無論世事怎樣瞬息萬變,人們如何浮躁地追潮逐浪,它有一種任憑舉世狂走,我自卓然獨處的孤傲和鎮定”。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遺憾的是,最應該傳承文明的高校在維系歷史傳統方面往往容易屈服于社會變革和現代化的壓力。許多畢業于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高校的校友在“回家”時往往感慨萬分,因為,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筑抹去了能夠勾起他們美好回憶的景點和痕跡。傳統是無價的,歷史是無法修復的。
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在論述大學的改革時認為:新大學的難題是如何接地氣、服水土,老大學的傳統確實給改革帶來很大的阻力,但正是這種阻力,使得任何人都不能憑一時之勇氣與意氣,改變大學發展的方向。大學里的任何改革,除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還應該有今人與傳統的對話。
3.精英大學是否應該充當承擔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
高等教育學家潘懋元教授指出,精英和大眾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兩個不同方向,精英大學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尤其是辦學理念不同于高職高專,按大學模式辦高職高專,不利于大眾教育的發展。但是,目前的精英教育機構卻承擔了沉重的大眾化任務,除了本科和研究生大量擴招之外,還承辦成人教育學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班、高職學院、網絡學院、二級獨立學院的教學任務。因此,如果要保護精英教育,就必須減輕精英教育機構的壓力,就必須堅持“研究高深學問”這一傳統的大學理念,就必須轉移那些不該由精英教育機構承擔的任務。
精英和大眾教育機構應當分工協作,各盡所職,不為虛名,不圖謀利,尊重教育規律。為了鑄造整全的人,精英教育機構應當在教學與研究之外,創造更加高雅的文化情調,使師生之間有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因為面對面的對話最能傳達智慧,最能產生思想的碰撞。
五、結語——中國大學如何辦出特色
就中國當代大學而言,能夠形成鮮明辦學特色的大學還不多,原因之一是我們雖然有很多愿意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家,但是缺少具有卓越教育思想的管理者。即使我們并不缺少具有卓越教育思想的管理者,目前的教育管理體制也不允許校長有太多的個性化的教育管理思想。就教學質量而言,這本是大學的主動訴求,而不應該是國家評估強壓之下的被動迎合;就人才培養而言,大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應該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生命成長,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展開;就歷史傳統而言,具有悠久辦學歷史的大學應該帶著畏懼的心理,謹慎地維系其傳統的建筑樓群和學術氛圍,把大學建設成為神圣的知識殿堂而不是車水馬龍的廣場超市;就精英大學而言,應該拋開功利性的短期辦學行為,切實培養能夠擔負國家和人類發展重任的社會精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