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尋根》2005年第三期刊載《如皋冒氏的來源》(以下簡稱《如》文)一文,很有感觸。冒氏之源,最早的明代《冒氏宗譜》中就可尋到,《冒氏宗譜》1984年抄印180套面世,可惜《如》文作者,對這部存世甚多的宗譜很少研究,倒是對極為罕見的、清代的、藏之高閣的《冒氏家譜》、《冒氏世譜》、《冒氏族譜》大加鞭伐。我們對此不論其源、反究其末的現象,甚為困惑。筆者通過對《冒氏宗譜》的研究,尋找到冒氏的“根”,我們認為:如皋冒姓源自蒙古,如皋冒姓的“根”在蒙古,愿與《如》文作者共同探討。
一
《冒氏宗譜》首修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據該譜諸讓寫的序文得知,首倡修編宗譜的是冒,他是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號東林)的五世孫,但他修譜未成,抱憾而終。三十年后,《冒氏宗譜》由冒之子冒鸞修成。當朝的南京吏部郎中諸讓為之寫的《諸序》說:“東林之玄孫,邑庠彥也,有志于譜而恐失之誣,故不究所以來,斷以東林公為始。”
這是倡議人冒過世以后,當朝外姓官員記錄冒修譜時的憂心,也是對冒姓歷史提出“所以來”和“恐失之誣”的第一人。而最使人感興趣的是“恐失之誣”四字,因為“恐失之誣”所以對姓氏的來源就“不究”了,使冒氏姓源充滿神秘色彩。本來,民間修編宗譜,探究一下姓氏來源,是正常家族活動,正常修譜怎么能恐失之誣呢?冒有一些什么秘密不能公諸于世?為什么“斷以東林公為始”?東林以上是誰?他是什么民族等等,這些問題從宗譜修成那一天開始,就擺在世人面前。
冒政為《冒氏宗譜》寫的《有恒公序》中,向我們透露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細節:當初冒倡議修譜時曾憂心忡忡地對他說:“然余生也晚,既不能詳考夫受姓之所由,又不能悉記夫隱顯之實跡,今斷自所知東林公為始,因略就簡,以序次列,子盍為我序之?”這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是開啟冒姓之門的鑰匙。首先,一個“受姓”二字就破解了諸多推測,就是說“冒姓”是“受來之姓”,既不是楚國棼冒的“冒”姓,也不是宋代大理寺丞冒敬臣的“冒”姓,因為那是無需“受姓”的。
冒政在另一篇文章《海陵冒氏族譜序》中寫道:“冒氏貫海陵者也,在勝國時,值吳亂,失其譜,故世系無傳焉。上世有昆季三人:一為兩淮鹽運司丞,張士誠兵起,挈往姑蘇,封妥督丞相,拒不受。由孟瀆渡江,北抵如皋東陳家焉,是為如皋始祖。其一居海陵如故,吾祖也。其一之天長,不知所終。”這里冒政露出一點破綻,等于在說:我們是有宗譜的(漢人才有宗譜),在元朝兵亂時丟失了,所以世系圖沒有了。人們不禁要問,宗譜丟失,難道姓氏也會丟失嗎?宗譜丟失就要“受姓”?而冒氏后人很容易發現這個“破綻”,必然悟到冒氏先人是蒙古人,這是冒政過人之處。所謂宗譜丟失實在是故弄玄虛,害怕說出蒙古先人,而受到迫害才是實情。
明朝建國以后,漠北的蒙古勢力依然強大,邊患不斷,《冒氏宗譜》成譜于1483年,自不敢在宗譜中公然宣稱冒姓先人是蒙古人。因此冒和冒政寫宗譜序言,處于兩難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有責任、義不容辭地向后代交待冒氏之源出于蒙古,另一方面又要確保子孫們的身家姓命,所以出現了隱誨的、矛盾的語言。
當時居于內地的蒙古人為了自身的安全,隱瞞自己祖上是蒙古人,是普遍現象,如南通的保姓也是如此。冒姓族人世居魚米之鄉的江淮已近百年,與漢族差別已消失,他們不愿被趕回蒙古大漠,也不愿意為此付出血的代價。所以冒、冒政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二
冒政在《海陵冒氏族譜序》中說:“考始祖德新公,以延己未年(1319年)生啟之,后五十載為昭代,中間絕無遷徙……凡四葉皆單傳,至五世而丁始昌。今家廟祖啟之,兼祭德新;而如皋祖致中。自啟之而下始得以世計。”不是有人問東林公以上何許人嗎?此處明白告知:東林兄弟三人的父親叫德新。泰州家廟供奉的始祖是啟之,如皋家廟供奉的始祖是致中,家廟里沒有德新的正位,德新只配在泰州老二家接受“兼祭”,而且規定自啟之以下始得以世計。為何把始祖德新排除在冒姓以外?為什么不正祭德新?
翻開《冒氏宗譜》,在世系圖表中連德新的名字也查不到,德新這個名字只配在“海陵冒氏族譜序”出現。為何出現這種現象呢?冒政曾歷任主事、知府、參政等職,這樣的官員更應該是封建禮教的守護神,那又怎樣解釋他敢于排斥德新老祖宗呢?惟一合理的解釋是德新公是蒙古人,沒有漢姓,他不姓冒,所以他不受冒家正祭、不上《冒氏宗譜》。如皋城鄉幾萬冒姓人,家家戶戶供奉的是始祖冒致中。《如》文編排出一個“冒德新”實是對歷史的不公。德新是如皋冒姓子孫的“種族始祖”,冒致中是如皋冒姓子孫的“姓氏始祖”。“種族始祖”和“姓氏始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文》混淆了這兩個概念。
《有恒公序》和《海陵冒氏族譜序》都是冒政寫的,前一篇是專門為如皋《冒氏宗譜》寫的序言,但關于冒致中被張士誠劫持到蘇州“封妥督丞相,拒不受”的重要情節,卻沒有提及,而在泰州《海陵冒氏族譜序》中說到了,這是冒政打了一個時間差。如皋《冒氏宗譜》出版在先,此宗譜要給“指以千數”的如皋冒氏子弟閱讀,必然為當局所知,為此寫的序文只能閃爍其辭,不可留下冒姓是蒙古貴族后裔的重要線索;泰州冒姓只有冒政一家,保密性要比如皋強百倍,所以有關冒致中被劫持、“兼祭德新”等都放到13年后的海陵冒氏族譜序中去,而且編出一個宗譜丟失的神話,“拐彎抹角”地告訴后人,冒姓是蒙古人,是入漢籍的受來之姓。
三
細讀《海陵冒氏族譜序》,描寫張士誠劫持兩淮鹽運司丞冒致中,還可以得出冒致中是脫脫族人的結論,這是另一個重要發現。史載張士誠兄弟四人原在兩淮地區販運私鹽,少不了要與鹽運司丞打交道。1353年張士誠起兵泰州,1357年降元,擁兵二十萬,稱霸長江南北一大片地域。此時朱元璋正在北方苦戰,南京空虛,因此張士誠極需一批知識分子為其出謀劃策,尤其是元政權留下的官員更受青睞。這時他想起脫脫丞相的族人,兩淮鹽運司丞致中,遂將其劫持到蘇州,封為“妥督丞相”,打著元朝旗號,西進可攻擊南京,與朱元璋對抗;北上可進一步與元朝廷討價,從而實現他封王美夢。為什么取名“妥督”?因為“妥督”和“脫脫”兩個詞寫法不一樣,但讀音一樣,這樣在蒙古人心理上沒有排斥感,比較容易接受。試想冒致中如果不是蒙古人,不是脫脫丞相的族人,張士誠會費盡心機,把他一個漢人或一個普通蒙古人,從泰州劫持到蘇州,給他取個蒙古名字,然后強迫他當丞相,不惹天下人笑話嗎?但是冒致中拒不受這個“妥督丞相”的任命,這說明他“蒙族氣節”很高,不愿降低貴族身份與草寇為伍;也許他看到元朝將亡,官場風險太大,于是便從孟瀆渡江北上到如皋東陳“家焉”。從此隱姓埋名直到他的第五代玄孫冒修纂《冒氏宗譜》,才有了“斷自所知東林公為始”的記載。
有鑒于此,我們得出結論:如皋冒姓源出蒙古,如皋冒氏的根在蒙古。愿與《如》文作者及其他對冒姓歷史有興趣的人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