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全市陸域面積920平方公里,轄11個鎮5個街道,人口116萬。去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91.8億元,居全省第四位,人均GDP3066美元;財政總收入10.46億元,居全省第10位,農民人均純收入7062元,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居全國第32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居全國第11位。
成立于2003年12月的溫嶺市慈善總會,至2005年10月底,共籌集慈善資金6500余萬元,實際到位資金5300萬元,累計撥出救助資金780萬元,受益群眾達1萬余人次。2005年籌集資金580萬元,發放救助金額295萬元,在賑災、助困、安老、扶孤、助學等社會保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層慈善機構的建立
據統計,溫嶺市有低保戶8000多戶,12000多人,殘疾人5.5萬多人。為了進一步推進慈善事業發展,籌措更多資金,救助更多群眾,單靠總會一級顯得力不從心,必須調動更多的單位、更多的人員參與進來,建立基層慈善機構順應了這一要求。
2004年4月,慈善總會決定在全市人口最少、財政收入最低的石橋頭鎮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向全市推廣。陳夏德會長先后五次到石橋頭鎮調研,與當地主要領導多次交換意見,指示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充分調動當地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溫嶺籍在外經商辦企業成功人士回報家鄉人民的積極性。溫嶺慈善總會七易其稿,制定了“關于在鎮(街道)設立辦事處的暫行規定。”
“規定”明確辦事處為總會代表機構,不具法人地位,自覺接受總會領導,對總會負責。各辦事處設立慈善基金,建立專門帳戶。籌集的資金用于轄區內慈善助困活動,做到專款專用,不得移用,不得挪用,不得截留。對于所籌集的資金總會不予平調。
“規定”理順了辦事處與總會的關系、辦事處與民政辦及當地政府的關系,明確要求辦事處負責人由當地黨委推薦,總會下文任命。辦事處要根據所籌集的資金,編制年度救助計劃,做到量入為出,留有余地。救助計劃要經總會審批。辦事處要聘請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為顧問。辦事處與民政辦要步調一致,但又有所區別,做到救助有側重,使用資金有區別。
“規定”還對財務管理、救助工作等一些具體工作說明。
全力推進基層辦事處建設
慈善總會針對石橋頭鎮在外經商辦企業人士較多,民資豐厚的實際情況,會同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先后赴上海、杭州、寧波等地,與企業家進行廣泛接觸,大力宣傳慈善事業,希望企業家致富不忘為家鄉人民造福。游說頗有成效:中先村村民,在寧波經營鋼材的企業家陳才聰一次性捐贈30萬元。河岙村村民、在上海經營石材的企業家楊桂榮捐資16萬元。短短半月,石橋頭籍在外人士捐款達55萬元。鎮黨委、政府同時號召機關干部、企事業單業職工和鎮內企業家為慈善事業作貢獻,社會各界捐款達13萬元。鎮政府也擠出25萬元作為慈善資金納入慈善帳戶。同時鎮黨委在財務和人員上為辦事處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石橋頭鎮辦事處根據慈善總會章程的規定,制定了《救助管理辦法》、《救助標準》和《慈善資金管理辦法》。把生活最困難、遭遇最不幸、群眾最同情的孤寡老殘作為救助對象,并確定了規范的救助程序,做到事前公示,事后公告。明確了救助標準,做到公正、公平、公開。規范資金管理,體現透明、嚴格,按章辦事。
2004年6月30日,臺州市第一家鄉鎮級慈善機構——溫嶺市慈善總會石橋頭鎮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市領導要求全市15個鎮(街道)注重發揮行政資源的作用,注重發揮溫嶺籍在外經商辦企業成功人士回報家鄉的積極性,掀起建立基層慈善機構的高潮。各鎮(街道)把建立慈善機構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作,主要領導親自抓募捐工作,層層發動,全面動員,并親赴外地籌資。箬橫鎮黨政領導分組到廣州、北京等籌集善款70多萬元。大溪鎮想方設法與在外企業家聯系,籌得150萬資金。至2005年10月底,溫嶺市16個鎮(街道)已全部建立了慈善總會辦事處,其中有9個鎮(街道)已正式掛牌成立。
大力加強慈善專業隊伍建設
慈善總會的形象如何,慈善工作如何有效開展,專業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市級領導崗位的老書記擔任了會長職務,而且核定了5個事業編制(全省人數最多)。總會本級共有7名工作人員,學歷全部是大專以上,平均年齡40歲,充滿活力,富有生氣。各鎮(街道)辦事處現有工作人員3至4人,專職副主任基本上由鎮(街道)老領導擔任,辦事人員由鎮(街道)民政辦工作人員兼任。全市各辦事處64名工作人員老中青結合,文化層次較高。
為了把慈善隊伍建設成一支愛崗敬業、樂于奉獻、腳踏實地、與時俱進的專業隊伍,總會加強了制度建設和培訓工作。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慈善業務知識,學習與慈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有關醫學常識,要求工作人員心里裝著群眾,公平、公正辦事,嚴守財務紀律,把慈善陽光撒向每一個角落。總會先后召開了5次培訓學習會,學習國內外慈善發展的經驗,探討慈善事業與和諧社會的關系,強化慈善理論知識,并專門邀請了專業財會人員來講授財務知識。通過行之有效的培訓學習,工作人員已具備了從事慈善工作的技能,高效便捷的救助活動,富有成效的籌款行動。
建立基層辦事處的主要成效
通過辦事處建設,有力地調動了鎮(街道)領導籌款的積極性。鎮領導北上南下,到全國各地與溫嶺籍企業家商談,既宣傳了慈善知識,又籌到了慈善資金。同時通過“慈善一日捐”大大地提高了群眾的慈善意識。
救助工作最能體現慈善精神,是慈善重中之重工作。總會本級救助活動,辦事處配合默契。抗擊“云娜”臺風期間,總會撥出170多萬賑災資金。各辦事處集中力量調查摸底,逐戶發放。總會在箬橫鎮舉行“慈善流動超市”,鎮辦事處做好發放簽字工作,使1543名低保群眾及時領到慈善選物卡,保證了慈善活動的順利進行。
總會本級與各辦事處實行分級救助:總會負責低保、五保及持《溫嶺市特困家庭救助證》者的救助工作,各辦事處則負責低保邊緣和患慢性病的五保對象的救助工作。對一些特殊困難患者,實行兩級聯合救助。如澤國鎮章袁村殘疾人朱彩嬌與身高只有1.1米的17歲的女兒相依為命,不幸又患子宮肌瘤、宮頸囊腫、盆腹腔囊性包塊,生命危險。總會與該鎮辦事處分別給予8000元和2000元的救助,挽救了她的生命。各辦事處救助活動各有側重:石橋頭鎮辦事處開展助殘、助學活動,受益群眾達200多人。城南鎮對患大病的低保邊緣對象進行救助,向20多位困難群眾雪中送炭。大溪鎮辦事處開展送豬仔活動,為90多位低保群眾解決了生產資金。由于分工明確,避免了重復救助,突出了救助重點,真正救到實處,救到急處,救到難處。
溫嶺市人口多,困難群眾基數也大,救助工作十分繁重。僅靠總會本級7個人根本運轉不來。建立基層辦事處,由辦事處對特困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可較好地解決人員問題,節省辦公費用,并能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重點救助。如塢根鎮大地山村蔡新根患急性胰腺炎,用去醫療費30多萬元。總會根據塢根鎮辦事處的調查材料,根據標準給予5000元補助。
盡管溫嶺市基層慈善機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實際運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分領導特別是一些財政收入較好的鎮領導對籌建辦事處積極性不高。加上領導調動頻繁,至今仍有7個鎮(街道)辦事處還沒有正式掛牌運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市的工作;救助工作沒有嚴格按程序辦,出現手續不全、標準不一現象;財務管理存在著簽字混亂傾向;個別辦事處特別是一些未掛牌辦事處專職人員沒有到位等。
今后總會將在辦事處制度建設和管理問題上下功夫:一是在力爭在半年內全部完成未掛牌辦事處的籌建工作;二是要制訂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變原先的半獨立建賬制為報賬制,把辦事處的財務收歸總會本級管理;三是指導、完善基層辦事處的救助標準,確保按標準救助;四是強化人員管理,確保每個辦事處都有一個專職副主任;五是繼續加大隊伍建設力度,加強培訓力度;六是積極借鑒外地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辦事處建設經驗;七是不斷開拓創新,力爭在救助方式和籌款工作方面有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