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慈善總會于2002年3月籌備,2004年10月正式成立。目前已募集善款近億元,實施了16個善款救助項目和22個義工服務項目,使13萬余名弱勢群眾受益,初步形成了一張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銜接的慈善救助網。
眾人拾柴 溪匯成河 慈善募捐結碩果
2004年與2005年,連續(xù)兩年由市慈善總會起草的“濱城慈愛月”活動方案,均以政府文件形式下發(fā)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單位。全市開展了“百萬市民一元捐”、“千家企業(yè)萬元捐”、“萬人上街一日捐”等主題募捐活動,大力宣傳“多一點節(jié)儉,少一點奢華,獻一點愛心”的慈善理念,形成一股“人人宣傳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熱潮。
2004年11月,市慈善總會向社會公布了企業(yè)自愿認捐的冠名基金:220萬元的“西太平洋·愛心助學基金”、200萬元的“大商集團·慈善醫(yī)療基金”、160萬元的“陳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111.8萬元的“周泊霖·孤兒寄養(yǎng)關愛基金”、100萬元的“大連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社區(qū)公共服務社基金”、100萬元的“友誼集團·智障兒童康復基金”、30萬元的“都興平·和平愛心車”、10萬元的“宋志平·盲聾兒童功能訓練援助基金”、10萬元的“大連市溫州商會·光彩小學基金”等。此后,市慈善總會又與市婦聯(lián)各出資100萬元,聯(lián)合設立了200萬元的“特困母親救助基金”。2005年,企業(yè)家們繼續(xù)以慷慨的捐贈履行著他們的社會責任,全年共募集款物合計7957萬元。
慈愛之河還涌向省內外乃至國際受災地區(qū)。印度洋海嘯后,總會迅速設立四級捐贈接收網絡,僅一個月就接收捐款419.8萬元,并及時匯繳中華慈善總會。在阜新市礦難、牡丹江市沙蘭鎮(zhèn)水災后,總會立即組織人員開展迅速有序的募捐工作,接收市煙草公司30萬元、金瑪集團款物8萬元,并其他物資轉送兄弟省市。
總會在社會化募捐機制方面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以“陳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為試點,通過精心設計,使之成為一種“互助成長型”的基金。“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項目”于2005年3月啟動,是對貧困家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尿毒癥等五種重大疾病的18歲以下兒童進行救助的項目。為使基金增長,總會引入了保險模式,群眾自愿定向定額捐款,每份100元,捐款人可指定患有五種大病的優(yōu)先救助權享有人。這種新機制目前已使該基金增長了20萬元,促成了救助對象、捐助人、企業(yè)等多方共贏的局面。
慈愛之心 古道熱腸編織慈善救助網
社會各界的慷慨解囊為救助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基礎;打造品牌救助項目也是廣集慈善資源最具說服力的資本。2004年末,在“慈善溫暖進萬家”的滾滾熱潮中,市慈善總會策劃組織了一系列活動:為老人、孤兒送溫暖,給“城市美容師”送關愛,讓“微笑列車”駛進大連,助貧困孩子不再輟學,幫盲聾兒奏響愛心交響曲……溫暖了弱勢群體的心,燃起了貧困家庭的希望。
市政府把扶貧濟困的募捐任務下放后,總會承擔起2005年元旦春節(jié)救濟金的發(fā)放工作,并慈善總會本身投入的1000萬元,共發(fā)放善款3397萬元,使全市98636戶、166354名低保人員受助。倡議發(fā)起的“慈善年夜飯”活動一經推出就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從農歷臘月二十七開始,圍坐在大連市幾十家酒店餐桌前的5000多名困難群眾,享受了充滿愛意與溫暖的年飯。對那些不便外出就餐的困難群眾,義工們還把餃子等年飯送到他們家里。
“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項目”被大連市政府列為2005年為民辦的19件實事之一,在社會上引起關注。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秦大釗就是這個項目的第一位手術受益者。看到兒子康復痊愈,深受感動的秦大釗父親不但為這個項目獻了一份愛心,而且還報名做起了義工,盡自己所能地回報社會。至今,該項目已投入善款156萬元,使64名重癥患兒獲得救助。
2005年6月,總會與大連日報社共同發(fā)起了“愛心成就夢想”大型慈善助學活動,舉行了“自強學子報告會”、“慈善架起橋梁 愛心托起希望”主題夏令營。大連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在2004年捐款220萬元設立了“愛心助學基金”后,2005年又為貧困學子捐款230萬元。為了用好每一分善款,“愛心助學驛站”項目組的義工們自費調查、落實,走遍了10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行程8000多公里,相當于沿著我國海岸線走了一半多。最終確定了133名考入大學的貧困學生,每人發(fā)給2000—4000元的獎學金;同年10月,又為全市公辦高中的1839名在校貧困生發(fā)放助學金183.9萬元。這么大面積的捐資助學在全國教育界傳為佳話。
讓全國矚目的另一項救助是“萬達·農民工援助項目”,于2005年7月由大連萬達集團出資500萬元設立。總會還成立了農民工援助分會,落實農民工權益,使他們在大病救助、子女就學、法律維權等方面獲得了與大連市民同等的待遇。在《大連——我們共有的家園》關愛農民工大型義演晚會上,5000多名農民工無不歡呼雀躍。50臺電視機、100臺洗衣機送給全市各工地的農民工;200個保溫桶、1萬個水杯、2000公斤綠豆,在炎炎夏日里為他們送去了縷縷清涼;月餅、豬肉、水果又在節(jié)日里如期送到,為他們送去了片片真情;放映露天電影、送慰問演出,更為他們單調的業(yè)余生活送去了陣陣歡笑。
在第十七屆大連國際服裝節(jié)上,總會出資租攤位,首次組織弱勢群體參展服裝博覽會。這些精巧的手工藝品一經亮相就引起了轟動,累計簽訂合同價值134萬多元。這種由慈善組織搭臺,弱勢群體參與的方式,也在國內開創(chuàng)了“授人以漁”的救助先河。
此外,市慈善總會實施的“周泊霖·孤兒寄養(yǎng)關愛項目”使大連市的孤兒寄養(yǎng)標準在政府發(fā)放寄養(yǎng)費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增加了400元,一躍排在全國第三名,首期已有44名孤兒走進城市寄養(yǎng)家庭;“特困母親救助項目”發(fā)放救助金25.05萬元、項目循環(huán)資金44萬元,總計69.05萬元,幫助300多名特困母親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大商集團·助學和醫(yī)療救助項目”資助大連大學200名貧困學生共計60萬元,同時,對300多名社會病殘群體和不幸個人進行了救助……而正是這些善舉織就了一張慈善救助網,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充分發(fā)揮了慈善機構進行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慈善摯愛 無私奉獻 大連義工風景線
慈善項目資金的救助力度固然很大,但若切實得以實施,必須有一支召之能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的隊伍,大連就有這樣一支慈善義工隊伍。自2002年3月5日成立以來,至今已有注冊義工8700多人,有義工93400多人次參與各種項目活動9986次,累計奉獻時間29萬多小時,折合3.6萬多個標準工作日,無償獻血50000多毫升,為26300多名不幸個人提供了幫助。義工們以“自愿無償”為前提,以“我心有你、助人悅己”為格言,以“不僅崇尚成功的事業(yè),更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為目標,為社會奉獻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技能,推進了慈善事業(yè)的平民化進程。義工隊伍已經成為文明城市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
總會非常重視義工隊伍的建設,既抓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又抓激勵機制。現(xiàn)已形成了市有分會、區(qū)有義工隊、街道有義工站、社區(qū)有項目組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絡;同時,又制定了義務工作立項、紀實、考核、年檢、星級義工評選等多項制度,印發(fā)了“義工手冊”、“義務工作者社會工作指南”等教材,對義工進行“迎新”基本理念培訓、項目專業(yè)化培訓和年度全員培訓;此外,還為一星級以上義工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險,設置了專項工作經費,為隊伍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義工們已在實踐中形成了穩(wěn)定的長者義工和流動的學生義工相結合的長期服務模式,以及一個縱橫交錯兩個層面的服務網絡體系。
一個層面是橫向覆蓋多個弱勢群體領域的社會服務項目。“做三無老人好兒女項目”使全市“三無老人”門前不再冷清;“愛心爸爸項目”使市福利院的孤兒和棄嬰克服了成長中的缺陷,讓每一個孤兒都擁有了父愛;“愛心智力援助項目”使全市四所智障學校的孩子有了帶他們參加戶外活動和教他們做手工的義工大哥哥、大姐姐;“視聽關愛項目”義工們組織盲聾學生走向郊野、走進公園、商場、博物館,使他們有了戶外踏青和采櫻桃、摘蘋果的機會,更全面地接觸了社會;大連市每開放一個免費公園,義工就跟進一支環(huán)保隊,使市民的環(huán)保意識得到提升;每年5月1日至10月7日的旅游旺季,大連火車站前始終活動著一支佩戴義工胸章的“義務向導員”隊伍,熱情地為外地人服務,他們是我們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張名片。
另一個層面是縱向深入社區(qū)的個別關愛項目。隨著各街道義工站的建立,義務工作真正融入到了社區(qū)。在街道義工站里,分管民政的街道副主任和民政助理分別擔任名譽站長和副站長,為我們的義工站保駕護航,義工站也積極協(xié)助街道開展工作,使街道領導有了好幫手。義工站建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通過入戶訪問,把需要幫助的對象全部篩選出來,由各義工小組主動認幫,長期幫扶。在“貧困家庭學生功課輔導項目”中,由教師、在校大學生及高中生義工組成的功課輔導員為貧困家庭學生或集體輔導,或一對一單獨輔導,受到了社區(qū)貧困家庭的普遍歡迎。
在慶祝大連市被評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的“文明的感動”電視直播晚會上,讓全體市民最為感動的人物是市慈善總會的兩名義工,那就是87歲高齡的老義工張貞慧和12歲的小義工宋徽中。當手捧鮮花的老義工張貞慧被她資助的學生攙出,人們震撼于她“把自己捐了個干凈”,震撼于她至今仍安然地在義工隊伍里忙碌著,享受著清貧中的富有;當大屏幕上播出宋徽中冒著酷暑、為救同學在街頭拉琴籌款的情景時,這位12歲小義工的義舉感動得市領導和觀眾們流下了熱淚。另外,大連市評選出的十大公益女杰中有4名義工,在政府機關評選出的11位新時代女性、感動大連的十大女性中,均有獲得榮譽的慈善義工。
義工精神已在舉手投足、街談巷議、口耳相聞中悄然融入市民心里,影響著城市的公民意識,“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已成為大連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連已形成了以義工服務為亮點的慈善文化氛圍。
有多大付出,就有多大回報。大連市慈善總會先后獲得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授予的榮譽,總會的發(fā)展與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僅最近兩年,中央、省、市級報刊雜志刊登大連市慈善總會的文章多達1100多篇,各級電視臺、電臺及網絡媒體報道相關活動320多條。中央電視臺的“公益行動”、“訪談”、“講述”、“新聞會客廳”、“小崔說事”等欄目都曾播出大連義工的故事。尤其是在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上,大連市慈善總會會長于學祥作了有關義務工作的發(fā)言,義工分會及由總會推薦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同時榮獲“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大會還在大連舉辦了“政府、企業(yè)、民間組織協(xié)同,構建和諧社會”分論壇。
一滴水輝映太陽,一顆心古道熱腸,一雙手攥出力量,一份愛源遠流長。大連市慈善總會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與推進下,與慈善家們一道,正把“愛心慈善”四個大字,一筆一劃地鐫刻在600萬市民的心上,慈善的春風吹遍了濱城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