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幾句話不和,高二的學生就揮刀劈向自己的同學。這些震驚大人的事情,讓人不敢相信還是未成年的孩子所為。記得2004年,年僅18歲的少年蔡小飛因感情不順跳樓自殺,他當年的高考作文得了滿分,當他縱身一躍的時候可曾想過養育過自己的父母?我們的孩子們怎么了?還有更多的類似事件讓我們重新審視當前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人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培養出社會所必需的人才。當前社會中出現的觸目驚心的未成年人傷害他人或自傷的事件,折射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脫節和不一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能為人的一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古語“養兒不教,父之過”,強調的就是家庭教育。當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倍受社會所關注。如今嬰幼兒期的教育越來越完善,針對各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輔導也受到了家長的重視,但幼兒園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是面向全體兒童的,雖然現在的教育理念更加體現因材施教和個別教育,但卻很難具體到每一個孩子身上。而孩子個體的差異情況非常復雜,這就需要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具體指導。
二、 針對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幼兒大概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易教養型,難教養型,活躍型。難教養型幼兒最易形成許多不良性格,對其身心發育構成威脅。但如果家長能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是可以改造兒童個性中的弱點和缺陷的。如今的社會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小祖宗,他們習慣于無條件地得到想要的一切東西,且不懂和他人分享。過多的溺愛常常是培育利己型孩子的溫床。由于沒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難以產生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又是形成互助、互愛和集體主義道德觀念的基礎,也是謙讓克己美德的源泉。
如今的孩子智商高,知識面廣,活潑好動,接受能力強,但自理能力差,自我情緒控制差。這都需要父母耐心的觀察,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讓孩子在幼兒期就懂得克制自己的愿望,慢慢學會“我應該”怎樣做,比如讓孩子干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讓他知道“我應該”幫爸爸媽媽干活,并為此感到高興。經常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愛護環境,愛護動植物,以父母的榜樣作用,讓孩子知道愛是如此的簡單又是如此的快樂;還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不是只有快樂,還有一些不如意,比如和小朋友的吵架,爸爸媽媽不能陪自己玩等,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以提高將來對社會全方位的適應能力。從小就加強對孩子的耐挫折教育,以提高幼兒的心理承受力和平衡力。
三、愛要適度,才能鑄造完美的人格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大家充分地認識到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教育的發展方向發生了偏差。過度的溺愛,過高期望,過多保護,過重壓力,已使我們的家庭教育發生了變化。好多家長更重視知識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或者是不知如何進行德育教育?,F實生活中的激烈競爭使家長帶著幼小的孩子奔波于各藝術班、興趣班之間,家庭教育演變成了學校教育的延長地。而家庭本是父母與子女情感交流,學習與他人相處,被愛與愛的重要學習之所,家是幼兒身體、心靈、情感和精神都能得到充分放松的地方。一個幼兒對我說:“老師,我早晚會自殺的?!币驗樗X得自己老做錯題,讓媽媽失望了,這孩子才5歲啊。
適度的愛,得當的保護,尊重積極的管教和榜樣作用,當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孩子就會有安全感,就能安心的學習,茁壯成長,健康發展。而沒有節制的愛,過多的壓力,粗暴的教育方式,都會給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伴隨著他的成長,就會發生我們所不愿看到的事情。一個從小就只會享受別人的愛護卻不知回報的人,當他長大成人時會體惜別人嗎?無條件的滿足只能使孩子變成一個自私的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有不稱職的父母,沒有管教不好的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是需要父母用耐心,愛心和恒心去做的。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樹,父母是辛勤的園丁,要讓小樹茁壯成長就要給他施肥、澆水、驅蟲,還要讓他接受陽光,這樣他才能長成一棵蒼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