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亞及周邊各國經濟上采取全方位開放政策,面對這一次區域經濟集團化態勢,新疆應與中亞國家建立高層次區域經濟合作平臺,最終建立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次區域經濟圈。
[關鍵詞]次區域經濟合作 平臺構建 新疆與中亞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3-0054-02
[基金項目]2004xj01
[作者簡介]高志剛(1972-),河南濮陽人,經濟學博士,新疆財經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一、中亞國家次區域經濟集團化態勢
近年來,中亞及周邊各國經濟上采取全方位開放政策,力求加強對外經濟聯系,積極參加國際經濟組織和組建地方性組織。
1. 哈俄白三國關稅聯盟:1995年1月,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三國建立關稅聯盟。1996年3月在莫斯科,俄、白、哈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首腦就促進經濟和社會一體化簽署了條約。
2.中亞三國自由貿易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國首腦1995年4月17日在阿拉木圖會晤,通過了在2000年前建立統一的經濟區域的協議。
3.中西亞十國自由貿易區: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中亞五國、阿塞拜疆、阿富汗于1995年3月15日在伊斯蘭堡簽署《宣言》和《聯合公報》,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
4.伊土巴經濟合作組織:由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于1964年成立,1992年又接納阿塞拜疆、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為其成員國,并達成協議,盡快取消區內各種關稅壁壘,實現自由貿易。2004年9月14日,第八次經濟合作組織政府首腦高峰會簽署了《杜尚別宣言》,確定2015年建立自由經濟區。
5.哈吉烏經濟空間條約:1994年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簽署統一的經濟空間條約,成立中亞聯盟,奠定了中亞一體化過程的基礎(1998年3月,塔吉克斯坦參加了該條約)。根據統一的經濟空間條約,聯盟通過了1995—2000年中亞經濟共同體國家一體化綱要。2002年2月,中亞合作組織(ЦАС)成立,哈、吉、塔、烏四國簽署了終止中亞經濟共同體外長會議決定的效力文件,中亞合作組織成為中亞經濟共同體權利和義務的繼承人。
面對如此眾多的中、西亞及獨聯體國家一體化進程,經濟發展落后于沿海及內陸省份的新疆,如果坐等周邊國家形成高層次的經濟集團,其“北上南下、東聯西出、向西傾斜”的開放戰略將會受挫。因此,新疆應與中亞國家建立高層次區域經濟合作平臺,積極參與中亞國家次區域經濟集團化,最終建立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次區域經濟集團。
二、新疆與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平臺的構建思路
新疆與中亞國家毗鄰,許多民族有歷史親緣關系,在語言、文化、生活習俗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許多共通之處,民間往來與貿易交往源遠流長,資源、環境和經濟結構上有較強的相似性和互補性。因此利用地緣優勢,擴大沿邊開放,與中亞國家建立高層次的經貿合作平臺,是新疆經濟走向21世紀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與中亞五國在地邊貿易、經濟技術合作上有很大發展,并且在伊寧、博樂、塔城設立了邊境經濟合作開發區,但還沒有實質性的合作協定,目前合作還只是處于松散型階段。
為更好地協調并解決目前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家宏觀層面上,我們建議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由中國和中亞五國組成“中亞區域經濟合作首腦會議(包括元首會議和總理會議)”。在國家層面上以上海合作組織為框架基礎,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機構和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并促進上合組織經濟合作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不但有利于上合組織經濟合作功能的深化,也有利于從高層面促進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次區域經濟集團化。首腦會議應是中亞區域最高決策機構,每年舉行一次,主要研究和商定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方針、政策、規劃、項目和協調措施,為行業、企業和地區的合作創造條件。鑒于次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應在“首腦會議”下設立常設機構即聯絡處,負責研究提出合作開發的規劃、計劃、項目,擬訂合作開發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檢查督促合作開發項目的執行,以及與國內外的聯系和合作開發信息的收集、服務等。
在中觀層面上,建議由亞洲開發銀行牽頭,協調建立包括中國新疆在內的中亞次區域經貿合作機構或協調委員會,由中國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新疆政府和中亞五國相應部門和地方政府組成。該機構可隸屬于“中亞區域經濟合作首腦會議”,屬于部長級層面。中亞次區域經貿合作機構或協調委員會,可以每年舉行兩次會議,形成定期會晤機制,主要是具體討論并落實“中亞區域經濟合作首腦會議”所簽署的框架合作意向,并負責具體實施。主要承擔兩種職能:一是根據各中央政府的授權和各中央政府間達成的原則框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案和相關政策,并組織協調好主要項目的銜接工作;二是發現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屬于授權范圍內的事務可以及時協商解決,超出授權范圍的事務提交中央政府,乃至“中亞區域經濟合作首腦會議”,經雙邊和多邊協商解決。中亞次區域經貿合作機構或協調委員會,下設常設機構——秘書處負責日常事務,新疆應積極行動力爭讓秘書處設在烏魯木齊。還可建立交通、能源、礦產、貿易與投資、旅游、環境、電信、金融等行業或項目合作聯席會議,設立工作小組,具體討論并篩選近期、中期和遠期建設的重點項目事宜。在這些常設機構、聯席會議和工作小組的協調下,在物流、信息、金融、產權、人力資源以及貿易和交通運輸等方面構建一體化平臺,以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經濟一體化。
為使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委員會的作用落到實處,同時能夠啟動合適的合作項目,建議設立中亞次區域經濟開發與合作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隸屬于中亞次區域經濟協調委員會。基金主要用于:聯絡處的運轉費用;召開首腦會議和舉辦各類論壇的費用;重點建設項目的啟動費用,并以此爭取各國和區域外各種國際組織、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開辟多種渠道,形成多元化資金流入機制。
還可考慮建立類似于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PECC)性質的中亞區域官、民、學三位一體的論壇和協調、協商機構,可稱為“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討論和協商解決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有關重大問題。現有的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經濟論壇——中西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為建立“中亞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通過這個平臺可交流信息,聚合智慧,推進合作,共謀發展,最終形成中亞次區域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