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第五類人?
貴刊2005年第23期刊登了寒冰的《我們應該反思什么》一文,讀后深有感觸。文章把抗日戰爭中的各色人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日本侵略者;第二類是抗日英雄和抗日民眾;第三類是漢奸;第四類是麻木的中國百姓。那么是不是還有第五類人?誰又是第五類人呢?
國際綏靖主義者是第五類人。日本侵華之初,美國從利己主義出發,向日本提供戰略物資,綏靖和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坐視日本野心膨脹,最終“養虎遺患”。綏靖主義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是:對待邪惡的、反和平的勢力,應當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對和平的過分乞求反而會葬送和平。現實和歷史往往是驚人地相似,人類往往缺乏對歷史疼痛的感受度,正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戰后美國為了全球戰略的需要,不但沒有清算日本的戰爭罪行,而且還縱容日本坐大,致使其“右傾化”日益加劇。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戰爭;妄圖修改和平憲法,擴大自衛隊并試圖將其變為“軍”;支持“臺獨”;挑起東海油氣田之爭,覬覦我國領土,大言不慚地聲稱釣魚島是日本的;提出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切都是在美國的綏靖之下出現的。第五類人其實就是第一類人的幫兇。
抗戰勝利60年了。面對民族的傷痛,我們認真地去反思了嗎?2003年日本教師和留學生在西北大學進行下流表演的辱華事件;2003年湖南人梁少南冒充日本人在湖南電臺的辱華事件;前段時間媒體報道的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部分國人面對30多萬亡魂的表現,等等。這一切深深地刺痛著我們國人的心。我們把日本鬼子打敗60年了,為何戰敗的國民仍在我們的土地上鄙視我們?面對先輩所受到的傷痛有人竟然能笑得出來,當作兒戲?60年前的那段歷史我們思考了嗎?我們要牢記:我們不但是戰勝國的公民,而且更是第二類人的繼承者,同時我們還負有喚醒今天的第四類人的責任。
面對歷史,我們需要的是理智,我們要做“奮青”而不是“憤青”!我們要反思,反思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要把烈士的遺志化作我們努力工作的動力,努力建設強大的新中國。
重慶 張江山
我們應該反思什么
對日本我不知道該不該說這些話。
是的,我們不會忘記二戰中日本對我們的傷害。歷史就是這樣:落后就要挨打。換一個角度看,你是否因大唐的繁榮、元的廣袤自豪過,而事實上這些征伐、繁榮的背后是血流成河……崇拜唐太宗、成吉思汗、遠至拿破侖的背后,卻忽視了人民生活的安寧、家庭的幸福。
罵也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我們比日本強嗎?好像人比他們多、領土比他們大之外就沒什么可以比的了。像松下、三菱重工、索尼這樣的公司,中國有幾個可與之抗衡?為什么他們戰后能很快復興?該是我們回答的時候了。
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他們到現在仍在穿自己的傳統服裝(在一定場合),而我們呢?清一色的西裝,我們的傳統服裝早進了歷史博物館了;他們仍有木板屋,防震性能特別好,而我們卻在不斷拆掉古建筑蓋西式的摩天大樓;他們見面點頭哈腰是基本的禮節,中國人的一些陋習(隨地吐痰、大聲喧嘩)常被外人詬病;日本的沖廁水甚至可以喝,因為他們珍惜自然資源,我們的自然資源遠比日本豐富得多,然而卻遭受了嚴重的污染。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遠遠高于中國,而我們卻在砍伐林木,給他們生產一次性筷子!
我們有沒有認真地對比一下中國和日本呢?我們應該反思的是什么?
河南 方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