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還有什么?看CCTV春節聯歡晚會!
說到一年一度的“春晚”,真的是“年年難看年年看”。每年都是早早地放出煙幕彈,然后年三十夜一過,聽取罵聲一片。早些年大年初一大家見面時,前晚的“春晚”節目總是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現在恐怕都懶得說了,對于不少人來說,干脆就懶得看了。
不管怎么說,“春晚”目前畢竟還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個重要文化內容,每年的“春晚”導演都免不了要說幾句“爭取吸引年輕人的眼球”之類的話,說明人家還是很重視咱的。那么,你還在看“春晚”嗎?
×× 村除夕大聚餐掌勺大師傅競聘報告
沈陽向華學校 黃 瑤
尊敬的村領導:
咱村一年一度的除夕大聚餐活動又要開始了。那天聽到今年大聚餐的掌勺大師傅將進行公開競聘的消息,俺徹夜未眠。回想過去,展望未來,俺心潮此起彼伏。俺學廚多年,做飯的水平鄉親們都清楚,現將俺的一些想法匯報如下:
一、俺村的除夕大聚餐已經搞了二十多年。想當年,俺們都不太富裕,村領導做出了搞除夕大聚餐的決定,得到了全村鄉親的熱烈擁護。而如今,大伙生活好了,口味也便挑剔起來,老嫌大聚餐的飯菜不好吃。近年來又有一些小飯店不斷推出特色年夜飯,跟咱較勁,以至于溜號的人不斷增加。對此,俺提出的口號是“堅持傳統,開拓創新”。
二、在傳統方面,俺覺得該堅持的就要堅持。比如有人反映每年大聚餐的飯菜里總要放太多的紅辣椒,嗆得都沒感覺了,但俺認為只有紅彤彤熱辣辣的才有喜慶味道。再比如有人批評油水太多,可沒油水還叫啥過年!還有就是每年都有幾道憶苦思甜飯,有人說大過年的別老叫人掉眼淚,這話俺就不愛聽,總不能光顧著開心就忘了咱村干部帶領俺們致富的艱辛吧!總之,做俺的飯,讓別人說去吧!
三、除了堅持傳統,也得不斷創新。以前大伙有口飯吃就很開心了,現在不行啦,你要吃酸的他要吃甜的,眾口難調啊。俺琢磨著充分考慮一下各人的口味,誰也別給落下。老人們吃慣了老味道,俺這可拿手;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要吃龍蝦、喝洋酒,俺也弄上幾個;村里的一些年輕娃喜歡啃啥雞賣啥勞的,俺做不了,但可以托人從縣里進些個來……
四、咱村幾個種植、養殖大戶去年搞了幾個不咋成功的新品種。俺打算搞幾個“新菜大拼盤”,讓它們亮亮相。甭管好吃不好吃,最主要的是搞好和那幾個大戶的關系,都是爺,咱村今后的工作還得指著他們不是?
五、咱每次搞大聚餐都是勞民傷財,俺在想憑啥只能花錢不能賺錢呢?據俺了解附近有幾個老板都挺重視咱村這個市場,俺可以搞幾個廣告菜出來,比如“紅燒肥豬樂蹄”、“特制情島啤酒鴨”啥的,還可以在盤子上寫上“本菜由某某老板提供”。當然這么做可能會遭人罵,不過咱遭的罵還少嗎?
以上想法,請領導審查,并考慮俺競聘的請求,謝謝!
村民 春 萬
批示:這娃想法不錯,請其他同志認真考慮!
村長 楊 四
改無可改
廣東省梅縣南口中學 劉 希
要我說,“春晚”已經改無可改了。
如果我是一個“春晚”的導演,怎么安排這4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也同樣會愁煞我也:知道大多數百姓愛看小品與相聲,那我可不可以干脆撤掉所有歌舞表演,把“春晚”變成相聲小品晚會嗎?當然不行。知道現在年輕人喜歡流行歌曲,那我是不是可以全場POP、嘻哈呢?當心老人家要罵了。知道有不少人一看穿著戲服的大花臉出來就趕快趁這機會去上廁所,我就能一個戲曲節目都不安插嗎?那喜歡戲曲的觀眾肯定又是怨聲載道……不能少了這個,也不能缺了那個,還得讓每個人都滿意,要知道,想討好所有人的結果就是誰也不討好。
我覺得央視太較真了,做不好就是做不好,別再為盛名所累了。20年的老牌節目《電視你我他》都已經遭到了停播,最近傳聞說曾經排名前三的《藝術人生》也因收視率下滑到近20名也即將面臨下崗。電視節目就跟產品一樣,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拿下來很正常。所以我奉勸“春晚”,要實在弄不好就撤吧,一個節目倒下去,千百個節目站起來,總會有更新更符合大眾口味的節目出現。
陪父母看“春晚”
浙江嘉興 莫希兒
記得很多年前劉德華在“春晚”唱了一首歌,歌中唱道:“今夕何夕,親人如此盼望團聚。今夕何夕,人們如此盼望溫馨的家……兒女燈前,父母膝下,情意殷殷,笑語喧嘩……”
是啊,今夕何夕!回想一年來,父母工作很忙,我們學習很累,一家人能有多少機會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呢?親人團聚,本就是中國人過年的真義,以前我們圍在燒得通紅的火盆邊守歲,現在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形式變了,但靈魂還在。
不用去管“春晚”到底好看不好看,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此刻我們在一起。記得一位漂泊海外的游子寫文章說,因為國外春節不放假,他無法回國,但回想起從前在國內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的情景,仍能在北美洲寒冷的除夕夜里感到溫暖。
爸爸媽媽,今年大年夜我哪兒都不去,我陪你們看“春晚”。

功夫在“圈”外
江蘇省東臺市一中 王藝翔
雖然導演像正月十五的走馬燈,“今年是個大胡子,明年是個大個子”,主持人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今年是雙“美麗的大腳”,明年又是個大嗓門兒,但“春晚”換湯不換“菜”,老是那幾種節目,老是那幾個人輪流坐莊。過去“小圈子”,過來圈子小,轉得時間久了,觀眾怎么會有激情燃燒?
我總想,其實功夫在“圈”外,央視該另起爐灶了。全國有那么多電視臺,有那么多身懷絕技的藝人,各地有那么多的新鮮事,怎么就找不到那些真正能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酒”、“新菜”呢?
去年的“春晚”,一個“千手觀音”終于帶來了一點新意,也震撼了人心。可惜,也僅此而已。拜托今年的“大廚”多往自己的小圈子外邊看兩眼,否則這“年夜飯”恐怕真的就要餿了。
有“春晚”之前和沒有“春晚”之后
浙江省諸暨私立實驗中學 斯 明
仔細想想,在有“春晚”之前,我們中國人的春節過得有滋有味,老人們說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還會沉浸在一種快樂的情緒中。有了“春晚”的許多年之后,我們的春節就只剩下一臺晚會了!當春節只剩下“春晚”,當端午只剩下粽子,當中秋只剩下月餅,我們的精神家園里還剩下什么?
所以當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拋棄“春晚”的時候,我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這說明我們的文化生活開始走向多元化,舊民俗的復興,新民俗的創生,中國人的心靈之樹根基牢固,并且枝繁葉茂。
我們不必再罵了。“春晚”,有人看就讓它繼續活著,沒人看了就讓它壽終正寢。一句話,讓它自生自滅吧。
“全國人民八臺戲”的時代是荒謬的,只有“春晚”的春節是無奈的。而時代總在前進,沒有了“春晚”之后,我們依然會歡天喜地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