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肝!豬肝炒洋蔥!怎么會有這樣聞起來香噴噴,吃起來卻難以下咽的菜呢?我和小薩米可不是浪費(fèi)的孩子,難道這還不夠嗎?難道我們承擔(dān)著非得吃豬肝炒洋蔥的公民義務(wù)嗎?
豬肝,我們知道,對人是有益處的,因為它富含鐵。醫(yī)生叫媽媽經(jīng)常給我們吃豬肝,以保證我們身體所需要的鐵質(zhì)。嘗了一口那玩意兒,我就斷定——我是絕對不缺鐵的!在吃豬肝這個問題上,爸爸媽媽總算是見識了我那倔強(qiáng)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
我堅決不吃那玩意兒!為了對付我的倔脾氣,爸爸總會拿出媽媽最喜歡用的一句格言:“吃完它,非洲的孩子還在挨餓呢!”
可我就是不明白,這件事情跟非洲孩子,怎么挨得上邊兒呢?
我真是沒法理解,吃一頓糟透了的晚餐怎么就能幫上非洲孩子了呢?不吃又怎么會妨礙了他們呢?幫助非洲孩子和我們的豬肝炒洋蔥簡直就是不搭界嘛!
不幸的是,那時候,教育孩子要珍惜勞動、珍惜糧食,最好的格言警句莫過于此了。還有一大堆的東西會用上這句話,比如:肝臟、甜菜、胡蘿卜、蘆筍……還有最過分的就是腌豬腳!
我對這句話的不滿情緒持續(xù)增長。如果我不能用吃豬肝來援助非洲,那么,像甜菜這樣難吃的東西就更不可能提供半點(diǎn)好處了。
經(jīng)濟(jì)大蕭條時期,爸爸媽媽都還是小孩子,我知道那時候很難弄到食物,有一點(diǎn)兒吃的就算不錯了。很自然的,爸爸媽媽會教育我和弟弟從小就不要浪費(fèi),有了吃的就要知足。可憑我那幼稚的理解力(加上我那倔脾氣),這句常用的格言實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因此,無論他們使什么招數(shù)都沒法讓我聽話。
正是“非洲”這個詞讓我覺得此事與我無關(guān)。非洲是我無法想像的一個地方,我從沒見過從非洲來的孩子。40年代還沒有電視機(jī)可以幫助幼小的我來了解世界,于是,這句話中蘊(yùn)藏的智慧就這樣被我忽視了。
對于我們那一代孩子,如果他們只是告訴我們,有許多孩子可是餓著肚子去睡覺的,所以,吃多少就盛多少,否則就是不顧及那些孩子的需要,那我們也許會更容易明白。但我覺得,爸爸媽媽的這句話最終還是起了作用,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它更深的含義。
我可不是一個沒有愛心的孩子哦,只是豬肝啊甜菜什么的——實在是好難吃啊!
(劉繁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獲取富有人生的93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