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格律詩
(一)格律詩的由來
簡單地說,格律詩就是在句數、字數、聲韻、平仄、對仗和句式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既定格式的詩。格律詩定型于唐代,又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這是為區別于唐代以前在形式方面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而言的,至今仍沿用。其實,嚴格來說,今天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就不夠科學了,因為單從古今時段上來劃分詩的類別而取名稱,是難以從實質涵義上來區分的。
(二)格律詩的類別
格律詩主要分為律絕和律詩兩種類型。四句一首為律絕,通常叫絕句;八句一首為律詩(十句以上稱“排律”或“長律”)。古人稱一字為一言,故絕句和律詩又各有兩種形式:五字一句的絕句稱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字一句的絕句稱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字一句的律詩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字一句的律詩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十句以上五字一句的排律稱五言排律,七字一句的排律稱七言排律。)
(三)格律詩的特點
古體詩在字數、句數、用韻、平仄等方面都無嚴格規定,因而其形式自由靈活,多種多樣,而格律詩則要受到若干規定的嚴格限制,必須具備如下特點:
1、字句有定數(1)句有定字(言),一般只有五字(言)句和七字(言)句兩種形式。(2)首有定句,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排律除外)。
2、用韻有限定(1)一首詩只用一個韻,而且是平聲韻。(2)除起句可用韻或不用韻外,凡雙數句都須用韻,且用韻字不可重復。(3)起句入韻時準許用鄰韻,但其他雙數句一般不得用鄰韻。
3、講究平仄、粘對和對仗這里說的平仄是就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言的,平即平聲(包括上平聲和下平聲),仄包括上、去、入三聲在內。下面我們把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七律的格律形式用文字與符號簡要地標示出來,初學的朋友可能一下還難以看懂,這不要緊,等陸續讀到后面的相關知識介紹后會逐步弄清楚的(下面詩句字下的符號“—”表平聲,“|”表仄聲,“△”表韻腳,括號內表可平可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