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發[湖北]
仁川印象
當年槍炮動仁川,千里河山戰火燃。
此日銀鷹穿四海,奇觀滄海變桑田。
訪珍珠港
珍珠破碎又重圓,鑄劍為犁吊舊船。
二戰殘棋翻勝局,海闌風靜百花妍。
吳昌發,湖北麻城市人,1953年11月生。大學本科學歷。曾任麻城白果公社團委書記、麻城團縣委副書記、三河口區副區長、閻家河鎮黨委書記、麻城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現任武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跨時越空游目騁懷
吳洪激
《仁川印象》和《訪珍珠港》兩首七言絕句,前者為作者旅朝之作,后者為作者旅美之作,都是感時詠史。昔日美軍仁川登陸、日軍偷襲珍珠港,都是震驚世界的重大歷史題材,政治涵義深,時空跨度大,社會影響廣。要用二十八個字的七言絕句,把這些事件跨越的時空和現實情狀,濃縮成一幅微型畫面,讓讀者欣賞和領悟,是很不容易的事。作者大膽試筆,憑著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感同身受,卻把這些畫面描繪得清晰悅目,可觸可餐。
先看作者寫的《仁川印象》。
仁川,是朝鮮的一個港灣城市,位于漢江河口南側,原來是一個漁村,1883年開港后,迅速發展成為漢城的一座外港。1950年9月15日,美軍為了擴大侵朝戰爭,調集地面部隊約七萬余人,艦艇二百余艘,飛機三百余架,于仁川登陸,與朝軍激戰兩周,占領了漢城,燃起了紛飛的戰火。
時隔五十年后,作者身臨其地,回顧昔時在此地發生的一段戰史,感慨萬端,于是吟出:“當年槍炮動仁川,千里河山戰火燃。”寥寥十四個字,就把全當年美軍登陸、挑起紛飛戰火的場景,惟妙惟肖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特別是用了一個“動”字,一個“燃”字,把事件的前因作為詩題展開,把事件的后果作為結局壓縮,不枝不蔓,集中緊湊。應該說,任何生活事件的發生總是有前因后果的。如果一首詠史詩作,所選取的事件缺少前因,詩的沖擊作用就會缺少動力,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句中給人一目了然的印象,就會平淡乏味。然而,今日此地又是什么情形呢?作者所看到的是“此日銀鷹穿四海”,所感受到的是“奇觀滄海變桑田”。“滄海桑田”本是個陳詞舊語,可是作者在這里用它,卻是有意省略了時空的跨度,讓讀者去想象斗轉星移、時過境遷的巨大變化。舊詞新用,可以說是用活了。
再看作者寫的《訪珍珠港》。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島中,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海空軍基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未經宣戰,調動大批海軍和空軍突擊偷襲珍珠港。擊毀擊傷美軍艦只18艘,飛機260余架,使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慘重損失。于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如何描繪這一歷史畫面,抒發感慨?作者一反前一首先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抒發感慨的順敘手法,采用倒敘。首先吟出:“珍珠破碎又重圓,鑄劍為犁吊舊船。”告訴讀者,昔日被日軍擊得破碎的珍珠港,今日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且已“鑄劍為犁”,牢記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隨之,作者抒發了這一事件對二戰的重大影響,對今時的推動。于是唱出:“二戰殘棋翻勝局,海闌風靜百花妍。”不是么?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軍造成慘重損失,這雖是壞事,可就是這件壞事使企圖采取中立政策的美國幻想破產,被迫參加二戰,才使“二戰殘棋翻勝局”,才有今天的“海闌風靜百花妍”的美麗軍港、升平世界。
縱觀這兩首七言絕句,可以看出作者對歷史上發生的這兩起事件是非常熟悉的,對事件的結局和影響,也有獨到的識見。因此出筆奪人,順理成章。同時,在寫作技巧上,一為順敘,一為倒敘,且突破時空的限制,當省略的省略,當壓縮的壓縮,使塵封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畫面,又重新活動起來。應該說,作者的構思和技巧是值得借鑒的。當然,如能再往更深一點的層次開掘,增強一點警示意味,就更見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