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省非[湖北]
品秋
豆舞豐姿粟點頭,風揉稻海滾金球。
棉桃競綻開懷笑,巧手拈來袋袋秋。
果實酸甜帶汗收,蒼山遠疊舞紅綢。
三農德政翻新曲,醒了黃花醉了秋。
郭省非1941年生,湖北浠水人,高級經濟師。曾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處長、湖北省一輕局辦公室主任,現任湖北楹聯學會副會長。
煉好結句活了全詩
雷于懷
前人說:“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保ㄒ姽_《九家集注杜詩》)郭省非同志《品秋》二首,就是因為結句(也就是“落句”)錘煉得好,從而使全詩增色不少。
詩題《品秋》,第一首著力品詠的是秋天農業豐收的美景。前三句寫了舞動豐姿的豆,搖曳低垂的粟,翻滾金浪的稻,綻放銀花的棉。這幾句都使用了擬人手法,寫得也不錯,但假如沒有結句“巧手拈來袋袋秋”,仍會使人感到一般化。有了最后一句,全詩就活起來了,詩意更濃了。它一是增強了詩的整體性。前三句好像是幾個分鏡頭,彼此并列而且零散。結句“袋袋”二字就將它們囊括到一起了。那裝滿一袋又一袋的,不就是前面寫到的多種豐收果實嗎?二是增強了詩的思想性?!扒墒帜閬怼彼淖?,點明了豐收景象是農民用辛勞和智慧創造出來的。它使詩既見物又見了人,歌頌了創造豐收景象的勞動者,從而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的思想意義。三是增強了詩的趣味性。作者不說“袋袋果實”而說“袋袋秋”?!扒铩比绾文閬碛秩绾窝b得袋中?很明顯,作者是在用“秋”來比喻豐收果實。一般來說,比喻是用有形喻無形,具體喻抽象,使人易于理解。這里則正好相反,是用無形喻有形,抽象喻具體。但讀者并不難于理解,倒是感到新鮮、巧妙和有趣,不禁吟詠再三。
第二首承接第一首而來,側重在贊美秋天。前二句寫景,第三句寫情,詩句都很美,特別是第三句轉折得好。第四句以景結情,寫得更加生動形象,韻味深長?!靶蚜它S花醉了秋”,全用擬人手法,將無知覺的黃花和無形態的秋,都寫活了。一個“醒”字,一個“醉”字,使人不禁想起蘇軾“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和王實甫“曉來誰染霜林醉”等一系列名句。另外,本應是“黃花醒了秋天醉了”,作者偏全用倒裝句法,寫成“醒了黃花醉了秋”。這一方面是使詩句變平板為神奇,看出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緊承了第三句,合得自然,合得順暢。正是國家的“三農”政策深得民心,才帶來了農業的大豐收,把秋天裝點得更加美麗。因此,不正是三農之曲催醒了黃花灌醉了秋天么?結句看似意淡詞近,實則“淡而愈濃,近而愈遠”(明李東陽語),使人感到意味雋永,有余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