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女兒大學畢業后,直接和男朋友納塔篷去了泰國,這讓我分外想念。女兒為讓我免受思念之苦,2004年6月,帶著納塔篷和孩子回國,打算留在我們身邊發展。這本是件高興事兒,可我萬萬沒想到,他們回來不到三個月,我和洋女婿之間就發生了“戰爭”。
我總覺得兩個外孫遠離祖父母,我們作為外祖父母,當然要把所有的愛都給他們,想要買什么就給他們買什么,想要玩什么就陪他們一起玩什么。然而,納塔篷卻不領情,他認為孩子不能這么寵著,一定要讓他們知道,生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不能讓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讓他們明白只有認真工作、付出才有回報。
我們覺得,納塔篷說得有道理。不過,完全不需要讓這么小的孩子就了解什么是生活,等他們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沒想到,納塔篷見我們不太認同他的觀點,竟擅自給孩子們定起了家務計劃。
“本周家務如下:每天早上掃地、拖地板;每天晚餐為大家擺碗筷;隔兩天澆花;每天喂魚;每天收拾玩具;每天……”在這份家務計劃里,還包括為外祖父拿眼鏡,幫外祖母擇菜、洗菜,甚至還有為納塔篷擦皮鞋和為女兒的大衣除塵,但只是這兩樣前邊有星號標記,意味著這兩樣本應是父母個人的家務事,所以,他們愿意為此而付費。
“怎么能這樣對待孩子?”看了這份計劃,我實在忍不住,對納塔篷說,“那些家務事,我們隨手就做了,孩子們做不了,也做不好。”
“他們也是家庭里的一分子,”納塔篷振振有詞,“他們應該分擔家務,不能只是享受,也要有義務。這是他們的責任。”
“他們還沒有能力做這些家務,”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你眼中只有責任,你做父親的,也要有責任,孩子能把學習搞好就很不錯了。”我們為教育孩子爭吵起來。
吵歸吵,納塔篷卻早已和女兒成了同盟,家務計劃還是呈現在了兩個孩子面前。沒想到,兩個孩子竟然對這個計劃挺感興趣,大外孫不但認領了掃地、拖地板、喂魚等家務勞動,還搶著認領了兩樣可以掙到錢的勞動。小外孫也按時收拾飯桌、擺碗筷。
看著兩個孩子每天做這么多事情,我實在不忍心,就事先幫孩子們干完他們的家務,讓他們無事可做。剛開始的時候,兩個孩子還一個勁兒地反對,慢慢地也就接受了這個現實。
那天,我正在拖地板,納塔篷忽然從外面回來了。見到我正在幫孩子做家務,他顯得非常憤懣,立即退出房間,給女兒打電話,而女兒也馬上從單位請假趕了回來。我不明白,只是做些家務活,為什么女婿就如臨大敵一般,還把女兒也叫了回來,因此,在和女兒談起這件事時,口氣自然有了抱怨的成分。
“他們還是孩子,”女兒說,“他們既然認領了家務工作,就應該負起責任,如果您替他們,就等于讓他們養成凡事推脫、不負責任的習慣。”“你們也知道他們是孩子,那干嗎還讓他們做那么多事?” 納塔篷見我們爭執起來,就把女兒拉進了房間,過了好一陣才出來。女兒表示,如果我們再這樣干擾他們教育孩子,他們就搬回泰國。我知道,這是納塔篷的主意,卻也無可奈何,只能保證再也不干涉他們的教子計劃。本來以為,只要小心一點兒,背著納塔篷,還是可以幫孩子們做事。但沒想到,孩子們也拒絕了我的要求:“這是我的工作,我自己有能力完成。”
從那以后,我很長時間都不搭理納塔篷。而他的每周家務計劃仍然不斷翻新,一直堅持著,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我發現,孩子們做起事來還真是有板有眼,越來越認真,已經養成了習慣,學習也像做這些事一樣認真負責。納塔篷和女兒都很高興,我也不再為此擔心。納塔篷多次主動和我溝通,取得了我的理解。他說:“在泰國,我們都會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這是他們生活的基本技能,孩子越早學會受益也就越多。”事實告訴我,他說得確實很有道理,從那以后,我也不再干涉洋女婿的“責任教育”,還主動幫助他監督外孫們的“工作”呢!
責編/王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