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成事艱”,這是許多事業抵達頂峰的中年人的真實感喟。目前,各行各業的競爭都在加劇,為了比拼年輕的同行,替一家老小謀劃安定富足的未來,不少中年人都處在“一根蠟燭兩頭燃”的狀態。失業、減薪、事業危機、健康危機和心靈危機,已成為壓在中年人心頭的“五座大山”。演藝明星傅彪和高秀敏的去世,更給中年人的心頭平添了沉甸甸的憂患:原來生命是如此脆弱,輝煌也可能非常短暫!
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諸多壓力和隱憂,我們不妨從現在起努力做好保險方案,為合理投保、巧做投資、維護健康,給未來養老上一道“雙保險”!
中年人買保險的四個誤區
誤區一:只有在不穩定企業供職的人和自由職業者,才需要購入商業保險。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中年人有社會保障,再購商業險就是浪費。
雖然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的在編員工擁有比其他行業更穩定的收入和基本保障,但商業保障仍是一個重要的“安心投資”。調查表明,越是級別較高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干部,退休后生活水平下降的比例越大。因為許多津貼是與職務相匹配的,退休后便不能享受此待遇了。如果我們盡早買了逐步還本兌現的商業保險,到了退休后,恐慌和失落就小多了。
另外,想擁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險體系,僅靠基本醫保是不夠的,不少突發重疾基本醫保覆蓋的只有甲類藥,而其它類藥都是自費的。如果你預先投資商業保險,就可將大部分醫藥費的壓力“轉嫁”給保險公司。
誤區二:我現在位居中層,收入不錯,單位又給辦理了醫保,所以只給孩子買商業保險就行了。
古語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只給孩子上保險,一旦作為家庭“頂梁柱”的中年人發生意外,誰來給孩子續保呢?相反,如果將保險投資合理運用在中年人身上,萬一家長遇到不測,保費得益者便是孩子(可指定孩子為受益人)。同時,保險也承擔了一部分養老的功能。現在,我們的理念應該逐步從養兒防老、退休金養老向保險金養老轉變了。
誤區三:有余錢買保險,當然選擇一次性繳清的方式買大額長壽險。
買保險和貸款買房一樣,選擇“一次性繳費”可以少交不少利息,因此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年人都傾向于“一次搞掂”。然而,這種一勞永逸買壽險的方式真的合算嗎?大部分保險公司規定,若分期繳交保險費的投保人中途遭遇大病或符合保單責任需要保險公司給付時,以后的保費可以豁免,但一次性繳清的保險卻不享有這一權益。不過,繳費期也不是越長越好。現在中年人在職業收益方面變數很大,盡可能地在工作步入正軌時購入保險,在相對穩定的“職業周期”內完成繳費任務,才是一項“安心”的規劃。
誤區四:體檢報告表明我現在很健康,買保險可以暫緩。
無論是健康險、重疾險和壽險,都是越早購買越合算,因為保險公司在做預案時,年齡是一個重要的杠桿。它依據各年齡段的大病指數、慢性病指數、住院指數及康復指數來提高入門臺階,進而規避風險。比如你40歲開始買保險,“起步價”就比45歲低得多。如果投保人年齡小、繳費的時間長,在總保額和保險金不變的情況下,便可將年繳費額壓至最低;如果購買的是投資型或分紅型的保險(比如規定從交費10年后每年兌現),你也可以多拿10~20年的收益。所以,好的保險項目和好房子一樣,看準了下手就要快,尤其是在保險公司大幅度讓利時,購買優惠險種是最劃算的。
買保險只能未雨綢繆,等到身體出現問題時再投保,保險公司肯定會婉拒你;即便是你在發病的臨界期僥幸買了保險,也未必獲得理賠——巨星張國榮的身故險和梅艷芳的重疾險就是因為買得太晚,尚在免責期內,而沒有從保險公司拿到預期收益。
參考實例
1.溫飽之家買保險
出鏡人:趙敏,39歲,商場營業員,月薪1100元;丈夫,42歲,國企宣傳干事,月薪1300元。
買保險的目的:生病住院能獲補貼,如遇不測給親人留點兒“底子”。要求——每年繳費額度控制在1000~2000元之間。
買保險的依據:一般人認為,買保險是富裕人家的事,溫飽家庭有余錢就得趕緊存起來,其實這是個誤區。因為家里越是底子薄,抗災禍抗變故的能力就越差。所以,溫飽家庭買險,一定要將保障放在第一位,同時要注意把繳費額度控制在家庭經濟許可的范圍之內。
買保險的組合:主險——平安福壽兩全保險,2份,年繳費596元(2份),保額為每份1萬元。附加險——住院安心保險1份,年繳費104元,可享受在60歲前一般住院津貼30元/天,每年最高補貼5400元;癌癥住院津貼:50元/天,每年最高津貼9000元;住院的手術津貼500~5000元。意外傷害險25份,每份15元(主投保人趙敏名下10份,丈夫名下10份,孩子名下5份),年繳費375元。
這三項保險將一家三口全部納入保險范圍,并將終身保險、意外保險和住院安心保險有機搭配。
買保險的訣竅:在保險額相同的情況下,誰做主投保人可有學問。鑒于男性到中年以后,因病住院、發生意外傷害及突發重癥的幾率比女性高,保險公司規定男性在40歲左右投保時,繳費門檻高于女性。因為趙敏30多歲,丈夫已過40歲,所以如果趙敏做主投保人,主險可投保30年,比丈夫做主投保人延長了10年。而且作為配偶,趙敏可以投保的,丈夫也能連帶投保(意外傷害險)。因此,對于男大女小的家庭來說,妻子做主投保人往往比較劃算。
2.小康之家買保險
出鏡人:張子宏,35歲,營銷經理,年收入6~7萬元;妻子,36歲,家庭主婦。
買保險的目的:一個人當家庭經濟支柱讓人懸心,希望保險能在家庭經濟支柱患重疾時,分擔一臂之力,并減少未來的養老壓力。要求——營銷行業的收入波動較大,5年后的形勢很難預料,繳費期應盡量短些。
買保險的依據:越是小康之家的經濟支柱,越可能出現“過勞”問題。長期工作壓力過大、勞累、焦慮及環境污染等,都會導致中年人血壓和血脂的明顯升高,加大惡疾發生的幾率。看一看重大疾病治療費用吧:惡性腫瘤治療費10~30萬元;心肌梗死早期發現治療:5萬元;血管復通術:10萬元;換腎15萬~30萬元……因此,買重疾險和住院附加險勢在必行。
買保險的組合:主險——保額20萬元、3年繳清的國壽鴻鑫兩全保險,保費每年8400元。此項保險在繳清后每3年返還1.8萬元生存金、每年派發紅利、10項重大疾病保障,而且如果張先生壽命到80歲,還將給予30萬元的養老保障。附加險——購買每年270元保費的住院醫療保險,每年可提供最高1萬元的住院補貼。
鑒于這個組合屬終生保障型的“長效險”,兼顧了理財和健康保障兩大需求,三年后的繳費壓力很小,張先生決定先投保,計劃兩年后視經濟狀況再給妻子投保。
買保險的訣竅:選擇“國壽鴻鑫”是因為其繳費期短,雖然前三年繳費壓力大,但繳費期正好與張先生的工作合同期吻合。在這段勞動關系相對穩定的階段迅速繳清保費,不僅解決了現有資金的投資問題,而且避免了未來不可預測的收入波動。
3.富裕之家買保險
出鏡人:王琪昌,38歲,公司副總經理,年薪10~12萬元;妻子,38歲,大學教授,年薪6~8萬元。
買保險的目的:支付醫療及孩子教育的開銷,晚年有更寬裕的養老金。
買保險的依據:像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目前只能終身服藥。如果不買保險,我們只能被越來越龐大的醫療開支折騰得身心俱疲。譬如,王先生曾因高血壓住院治療,結果單位的基本醫保只能報銷1/3,其余絕大部分都是保險公司給付的。
買保險的組合:主險——平安永利增額還本終身保險5份,1000元/份,年繳費額5000元,連繳20年。開始時,保額為5萬元,此后以每年5%的幅度遞增,20年后可達到10萬元(身故返還金);同時,從投保的第四年起,王先生每隔4年便可從保險公司領取10%的返利,20年后返利固定為1萬元。這份保險20年費用為10萬元,以王先生壽命78歲計算,可從保險公司領取返利18萬元左右(身故返還金除外),比銀行存款更劃算。附加險——大病險和附加住院險(友邦保險)。大病險覆蓋常見的25種重疾,每年繳費9000元左右;附加住院險兩份,580元。此外,王先生還為妻子也購買了這兩項保險,并給兒子買了教育兩全險。年保險額共計2.5萬元,稍稍超過“買險總額約占家庭收入10%”的相宜值。
買保險的訣竅:準備投入大額保費時,確認保險營銷員的資質尤為重要。王先生的經驗是,熟人或朋友介紹的營銷員也應先確認其身份后再投保。現在各大人壽保險公司對營銷員管理均有電話代碼控制,一問便知真假。
理賠順暢ABC
人到中年,社會經驗一多,就有一種“有人好辦事”的世故心態。其實,保險是一種法律合同行為,理賠的依據是雙方簽訂合同所規定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不可能出現“有人多理賠,無人少理賠”的無序狀態。
首先,投保人必須先弄清自己所擁有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
1.要求營銷員如實講解險種相關內容,尤其對退保、減保可能帶來的損失應特別關注;
2.填寫保單后,必須親筆簽名,被保險人簽名一欄應由被保險人親筆簽署(少兒險除外);
3.付款時,營銷員必須當場開具保險費暫收收據,并親筆簽名且寫上營銷員代碼;
4.投保一個月后,應確認收到正式保險單并審核是否有錯漏之處;
5.投保后一定期限內,享有合同撤回請求權。
其次,投保人需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提供相關理賠證據,幫助保險公司快速依法理賠。這些義務包括:
1.投保行為確立后,保戶應如期如數繳納保險金。
2.出險后在24小時內通知保險公司,以便于保險營銷員前來慰問與勘察。
3.保戶工作變動或居住地變遷,應及時申請辦理遷移,確保享有持續的服務。
4.收集好所有報案索賠的證據,如付款收據原件、病歷卡、出院小結、傷殘證明等,合同投保保單原件、身份證明等資料,應及時提供給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