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圖書館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即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為價值取向,充滿人文關懷,體現美與和諧。本文將立足于“以人為本”這一人性化理念,試探討國內公共圖書館建筑設計及內環境布置等硬件的合理發展趨勢。
一、位置、環境
公共圖書館多走大眾型路線,為普通民眾服務,其位置應處于該區域人流量較大,交通四通八達的地點。而圖書館是精神圣殿,周圍環境又需清幽雅致、古樸肅靜。兩者似乎是一對矛盾,筆者認為比較合適的地點是在大型公園旁邊甚至在公園里面,人文與自然互為風景,巧妙融合。如深圳圖書館地處福田區主要路段紅荔路上的荔枝公園旁邊,館內后花園與荔枝公園僅一水之隔,園內風景一覽無余。春花夏草、秋月冬風,景致無限。又如美國洛山磯漢廷頓圖書館位于漢廷頓花園,園內占地近一百三十英畝,設有圖書館、藝術館、植物園等,這個全美有名的專業研究型圖書館即是典型的花園中的圖書館。
二、建筑整體設計
圖書館予人的感覺是圣潔而親和的,仿佛西方教堂建筑,第一眼、第一種感受便有洗滌凈化人心靈的功效。建筑整體外觀應符合這個主題。
圖書館功能已從“重藏”轉移至“重用”,尤其是省、市、區級公共圖書館更應以用為主,所以公共圖書館建筑樓層不宜過高,3~5層比較適用該原則。建筑設計不能復雜繁瑣,不要讓讀者一進去就迷路。現代主義建筑并不意味著新奇、復雜、難以琢磨,而是強調建筑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反映在圖書館建筑上就是應首先考慮對于讀者和對于館員的人性化和實用,其次才是象征意義、人文標志,當兩者完美結合就是經典的建筑藝術。
而圖書館建筑美學即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的建筑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筑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筑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此種種我們圖書館人應有一定了解,掌握正確的方向。
三、內環境布置
如何利用空間和留有空間,是建筑藝術永恒的主題。被利用處實用、體貼、舒適,留有處寬敞、流暢即是人性化。以下介紹幾個設計或想法:
(一)圖書館樓層分布應遵循科學、合理原則,讀者能最快找到所需,不必上樓又下樓,筆者主張以讀者類型分布樓層。此處讀者類型指讀者來圖書館的目的,主要有研究型、專業型、學習型、休閑型、瀏覽型等。讀者目的不同,利用圖書館的方式和內容也不同,一個服裝專業人士想看的時裝書與一個想使自己穿著打扮更有品位的讀者所看的時裝書大不一樣,如深圳圖書館的時裝類書就沒有單一地按照索取號或類別擺放在一處,而是分別放在時裝圖書館和社會科學閱覽室。以某些圖書館實際樓層分布為基礎,筆者理想中的樓層分布概括說明如下:一、二層主要服務于普通讀者,適用一般的瀏覽、休閑,空間層次豐富,氣氛活潑;三層服務于學習型讀者,提供更多的桌椅和電腦設備,寧靜素雅;四層服務于專業人士,按本地區人文特點設立專業圖書館(如深圳圖書館現已開辦法律、時裝、特區文獻、外文等專業圖書館),且書、報、光盤、資料庫等各種資料集合一室,達到利用率最高;五層服務于研究人員和學者,實行參考咨詢服務,配以小間研究室,提供私密獨立的空間。以上只是將設想作虛擬說明,當然每個圖書館都可按自己特點靈活運用。圖書館建筑在設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每一處該怎么使用,內部設置、布線、采光都要最大限度為功能服務,才不失實用的建筑藝術。
(二)提倡“把最好的地方留給讀者”固然精神可嘉,可是也不能忽略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工作人員工作的位置狹小、陰暗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工作人員的滿意度可提升讀者的滿意度,心情愉快的館員能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對應在圖書館建筑,即不僅對讀者開放的閱覽區,且工作人員工作間、辦公室都應舒適、空氣流通、空間適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內部裝修時應嚴格把守質量觀,美觀實用是其次,無污染才是第一位。健康、安全對讀者來說很重要,對每天8小時都要堅守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則可以說是高度負責,是對員工最周全的保護。重視且達到這一點,乃真正的人文關懷。
(三)為使讀者最大化地利用圖書館為讀者悉心準備的信息資源,讀者需明確圖書館內部結構,標識牌的設計很重要。首先,標識牌內容應指示清晰,讀者無需詢問,即隨時隨地可輕松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心理感覺輕松,容易產生親切感。標識牌多多益善,讀者就可以很快熟悉環境。其次,一些提示性的標識語言如果能表達得活潑、貼心,輔以詼諧的漫畫,不但讀者易于接受,更能給其以愉快的心情。另外,標識牌外觀設計應與圖書館內裝修成為一個整體,提升品位度,給人以和諧美感。
(四)服務臺是工作人員和讀者都要利用的地方,需著重設計:位置鮮明—便于讀者找到和工作人員流動服務;內部空間寬敞—容納多人、可擴展業務;外部空間順暢—讀者可從各個方位前來咨詢。服務臺功能有問訊、證件處理、借、還書等,可分亦可合。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咨詢處位于一樓大廳中央偏左的位置,由于功能細化,咨詢處僅僅是一張弧形長桌,有一位工作人員。圖書借、還處和圖書證申請處并列于大廳右側。前者占地長且寬闊,工作人員較多,并設有排隊的攔繩,使讀者秩序井然。圖書證申請處放置椅子,讀者可與工作人員面對面交流,親切自然。由于其圖書證有在線申請及郵寄等多種辦理方式,故此處空間不大,以舒適為主。
(五)如果把人文關懷延伸至每一個角落,那么,廁所是不能忽略的一處。曾幾何時,廁所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是在角落里,被冷落被掩飾著的。但是今天,恰恰還是同一個地方,卻是越優雅越能體現文明的程度。正因為之前被忽視,所以問題很多,圖書館新建筑應該著重考慮這一部分的設計。最重要的是位置易找,讀者抬頭看看標識牌就可以了。洗手間空間大小可視人流量而定,還要考慮到本館的特點,如廣州圖書館在2004年投資改造的洗手間適當增加了女性廁位。廁所更名為洗手間,因其功能改進,設施配備齊全。從設施上考慮,洗手間應具備完善的用具,大到殘障人士專位、干手機,小到一個掛包的掛鉤或放置書的小臺,都不無貼心。紙筒內不應斷紙,至少也要有一個投幣自動出紙機,沒有紙供應幾乎是最容易被忽略而引起讀者抱怨的。圖書館人也開始考慮環保問題,廣州省立中山圖書館預計在2006年完成的一期改建工程中,將配置“雨水采集系統”,一方面回收生活用水,一方面收集雨水,經過處理后,用于衛生間沖洗和園林綠化灌溉等方面,以達到節水的目的(另有太陽能、自然風等環保方式,與此處無關,不予提及,但非常值得借鑒和思考)。在功能上,洗手間還可以有所拓展。因圖書館特殊環境要求,通信工具應關機或調于震動狀態,且不允許在閱覽區接聽,其實在大廳或者與閱覽區有一墻之隔處接聽也會影響其他人,有些圖書館規定是完全禁止,又可能耽誤讀者處理私人事物,那何不如在洗手間另辟一間通信室,有良好的隔音設施,布置沙發、綠化,甚或紙、筆,使讀者泰然自若,私密又舒適。
以上想法看來比較凌亂分散,但正是這些細微、敏感之處,才最能體現圖書館“以人為本”的理念,于一點一滴體現人文關懷。理論最可貴的是切實可行,且筆者所提之處國內也有某些先例,僅希望小文能為圖書館新建筑提供可參考價值,有一、兩點能使圖書館人有所感悟,筆者真正甚感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