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關于美、中、日管理哲學比較的短文中,把美國的管理比喻成“劃龍舟式”的管理,“劃手”背向前方,一定要步調一致,聽從指揮、嚴格遵守“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信條。凡是缺乏效力、跟不上多數的人就要被淘汰;日本的管理則好比“抬神轎”,除了技能方面的要求外,日本人非常重視經營理念,抬神轎時沒有人指揮,抬轎的人有高有矮,有人用力,有人不用力,有人搖搖晃晃,增加了阻力,但是被抬的神并不發號施令。然而搖晃的結果,則是每個神轎都平安到達目的地;而中國人的管理簡單地講,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工作績效就是管理。只會做人,不會做事,是一團和氣,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從管理哲學的角度理解這種差異,美國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日本人遵行的是集體主義;而中國人則是交互主義,事中有人、人中有事,物我兩忘。

其實更準確地說,美國的文化是一種封閉的自利主義、技術崇拜;日本的集體情懷折射出的是盲從主義、自悲自大。兩者所關注的都不是人的“真我”、“本我”的一面,一個是被私利所驅使、一個則被集權所壓制,人的本性淹沒在自己所創造的牢獄之中,在這樣的牢獄之中,似乎物質文明越發達,人的精神就越痛苦、心靈就越空虛。雖然,當今的商業巨無霸中有很多美企,但在個別企業領袖的光環背后,卻是無休止的并購、裁員、重組、人員大規模流動;日企曾經風靡全世界,但隨著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也早就風光不再,金融、產業、政府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曾經創造了日本經濟的奇跡,但由此產生的不良循環后果卻要每一個國民來承擔。
中國改革開放27年,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同時,培育了很多優秀的中國企業,中國企業的管理不同于美、日,很難用什么固化的模式總結,對于國外的技術、方法、經驗甚至是文化,中國企業從來不拒絕,但那些取得一定成功的企業無不是中國時代精神與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這些企業從小到大,由大求強,在其成長過程中,產品及事業規模只是階段性的標記,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與心態的成熟。
成事、成人,成人、成更大的事,這是很多中國優秀企業共同的心聲。事業以及產品是人生命的外化,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產品,人不是技術以及金錢的奴隸,不應被外物所馭,而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在中國的文化中,成就一番事業不是最終目的,修身、修心,歷練意志品格,拓寬視野及見識、成就別人、回報社會、服務人民才是核心基點。
當前,很多人的目光多聚焦于企業的產品、品牌、事業領域、股票價值等等,而忽視了生產這一切的企業中的人,以及這些人的思想、情感、生存狀態、生命軌跡、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這個轉變,要從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手,真正關注個體生命的品質與質量。如果有朝一日哪個企業敢說,他生產的不是產品,而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那么他的功德、聲譽、地位、財富不求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