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2003年9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研究闡發“科學發展觀”的文章越來越多。但如何完整準確地認識“科學發展觀”,仍然是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明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這個課題的緊要性就更顯突出。
邢賁思同志是著名的理論家,2004年9月3日,邢賁思在《人民日報》第十四版上發表了題為《全面理解以人為本》的文章;2005年4月1 8日,邢賁思又在《求是》雜志2005年第8期上發表《以人為本和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文章,梳理科學發展觀的脈絡,闡發科學發展觀的內核,在理論界引起不小的反響。
本刊記者專門采訪了邢賁思,希望了解邢賁思對“科學發展觀”的系統認識,為讀者切實理解、有效實踐科學發展觀提供幫助。
記者:
現在許多媒體在闡發“科學發展觀”,但多是結合本行業、結合自身特性,似乎很少能夠真正從本質上、從結構性上對科學發展觀作出闡述。您認為,應該如何全面的認識科學發展觀?
邢賁思:
我認為,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問題作出的科學、系統的闡述;是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以來,對于這一硬道理的繼承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迄今為止對發展問題講得最系統、最完整,最有深度的。它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理論的繼承、延伸和發展。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理論也是一致的。
最近看到網上一些文章,把“科學發展觀”跟鄧小平理論對立起來,這是完全錯誤的,現在有這種苗頭:借著宣傳“科學發展觀”否定鄧小平理論,否定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就,這個問題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科學發展觀”和小平同志提出來的“發展是硬道理”的一系列論述不是對立的,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現在的社會實踐跟小平同志在世的時候大不一樣,新的問題不斷出現,而且我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在一段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的確出現了偏差,比如環境問題,本身就和我們以前對發展問題的片面看法有關。注意了經濟的發展,忽略了環境的保護。“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我們的經驗教訓都有關系,決不是說現在的發展觀否定了以往的發展觀,只是在有些新的情況出現的條件下,有新的實踐,我們總結了新的經驗,對發展問題看得更加全面。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觀,也不能只是簡單地理解為“發展是硬道理”,在小平同志的著作里,不只講了發展是硬道理,比如還講到了速度跟質量、速度跟效益的關系。經濟要高速運行,但要注意質量和效益。相關論述表明小平同志已經注意到了這方面問題。當然,現在科學發展觀里面有一些內容小平同志還沒有概括出來,因為新的實踐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不能要求前人都能回答后人碰到的問題。
記者:
應當如何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具體內容?
邢賁思:
首先,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發展是為什么的問題,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這一核心問題是與對“以人為本”的完整正確認識聯系在一起的。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以后,理論界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大家好理解,是在以往的發展觀基礎上的深化,相比而言更加全面,因為兼顧了各方面的關系。發展不能單打一,不能只強調一個GDP,各種關系都要理順。這樣的發展觀大家認為是很好的。但是焦點就是在于“以人為本”,而且有一些理論文章中也把“以人為本”看成是科學發展觀的靈魂和核心。
這個問題很敏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國際范圍里面有一個大討論,就是關于人道主義的討論,掀起了一場關于“人道主義”的中蘇之間的大論戰,當時來講是一種國際思潮,比較典型的是赫魯曉夫提出的“三無”、“兩全”(全民國家、全民黨),當時我們黨的領導不同意這種提法。現在西方世界對人本主義講得也很多,他們講的“人本主義”和我們理解的“以人為本”不是一回事。表面上他們也講從人的最高利益出發,要尊重人的價值,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可能真正做到。壟斷資本家掌握經濟命脈,掌握國家大權,所以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但怎么講好?既能夠比較準確地傳達中央精神,精神不要講歪了,又能夠跟國際上種種“人本主義”的說法、思潮劃清界限?自己看了中央的文件和一些領導人的講話,也做了些思考,首先把“以人為本”的問題和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強調的GDP作為我們一個重要的指標的討論結合起來。GDP當然很重要,現在仍然很重要,不是說“科學發展觀”提出來以后GDP就不重要了,它仍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說GDP不重要是不對的,但不能把GDP作為單一的指標、唯一的指標。“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是不對的,抓住GDP,其他都可以忽略不顧是不對的。以人為本最初提出來就是針對過去“以GDP為本”這種發展思路提出來的。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為發展而發展,為提高發展速度、提高GDP指數而發展呢?還是為什么?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哲學觀點是有其深刻含義的。因為在我們的國家中,人民群眾是主體,我們的國家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加上知識分子,加上新的階層,都是人民大眾的一分子。我們的發展就要考慮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展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好他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的發展目標,這跟我們黨的性質、國家的性質完全吻合。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盡管其“人本主義”的口號叫得很響。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提出來是非常深刻的,它明確了發展方向、發展目的,和“以GDP為本”的不太科學的發展觀劃清了界限。
同時,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如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即如何發展的問題。請注意,這里的發展不只是GDP發展,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說這個發展空間上是完整和諧的,時間上是持續的。
在“科學發展觀”中提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內容就是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這五個統籌非常重要。我們的發展不能只看一個方面,比如工業上去了,農業總是上不去,服務行業、第三產業總是上不去也不行。現在看起來,這個毛病還是有,三個產業的結構不合理:農業偏大,二產工業制造業也不夠強大,特別是三產,雖然統計數字顯示情況已好一些,但是三產的比重還是偏小。第一產業的比重偏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偏小。
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此次中央五中全會著力強調“三農問題”,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為農民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或者用正式提法是低收入群體、困難群體,是在農村。特別現在農村有些地方劃地搞科技開發區,實際上剝奪了農民的土地。現在失地農民四千萬,不能得到很好的安置。本來農民就比較貧困,加上失地,農民的收入很低,醫療保險幾乎沒有。最近有一個統計,79%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沒有醫療保險。城里人看病難,農民看病尤其難。首先是沒有錢,也沒有參加醫療保險。農民的孩子上學也非常困難。邊遠地區農村孩子要到大城市里上學比登天還要難。極少數通過各方面的救濟、貸款才能夠上一個一般的學校,清華、北大也有貧困地區的子弟,但是比較少。跟農民問題有關的還有農民工的問題,農民工就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到城里來就業的農民,實際上還是農民。他們也是處在低收入的狀況,缺乏醫療保險、工傷保險,有的地方還不能按時領到工資,子女上學難,也碰到這樣一些問題。城鄉二元結構不解決,這個大的結構得不到調整,我們的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嚴重,和諧社會也很難實現。中央提出“五個統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就是城鄉的發展,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以及由此產生的城鄉居民收入分配、財產分配不合理,這是我們面臨的非常大的問題。
地區差別也是如此,西部地區和東南的沿海地區發展也是非常不平衡。西部和東南部的差別不單是西部的農民和東南部的城市居民的差別,是西部的全體居民和東南沿海全體居民的差別,這和城鄉差別又不同,由此帶來的收入分配、財產分配的差別也是很大。中央為什么那么強調要開發大西北,開發西部,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加大了投入、加大了政府的轉移支付,因為西部的情況比較差。總體來講西部和東南沿海地區不能相提并論,差別太大了。這個地區差別如果長期沒有消除,長期保持下去,也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小平同志過去一再強調先發達的地區、富裕的地區要給后發達地區、貧困地區多一點支援。這不是平均主義,是平衡發展,沒有協調平衡發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不會順利。
關于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中央現在越來越重視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都要協調發展。光有經濟發展,如果社會問題一大堆,社會矛盾、社會不公平越來越嚴重,經濟發展就要受到限制。其次,即使經濟發展起來,社會也會是畸形的。西方世界就是這樣,經濟繁榮,但是社會問題成山成堆。最近法國出現的暴亂事件,實際就是外國移民和法國大城市居民之間的矛盾。參加暴動的這些人都是外國移民,都是貧困、低收入群眾,文化水平也不高。歧視性的政策造成外來移民生活越來越困苦,蓄積的不滿也越來越多。我們現在總的來看社會比較穩定,但是包含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相當嚴重的。4000多萬的失地農民加上1000萬的下崗工人,再加上破產的股民,這些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旦爆發也是不得了的。矛盾不能積累,矛盾要化解。越積累越厲害,越化解越緩和。為什么中央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那么強調社會公平問題?因為不公平的現象相當突出,引起群眾的不滿心理。有一點不公平是正常的,收入不可能完全一樣。合理的收入差距是不會有問題的。關鍵是不合理的差別,而且這種差別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社會難以承受,老百姓難以承受。有些媒體每天都宣傳什么“富豪排名榜”,國外、國內多得不得了。這些人在市場經濟里面獲得成功,沒有理由懷疑他們的資本積累是怎么來的,機遇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為弄潮兒,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也無可厚非,但是不要過分宣傳,不要去刺激那些貧困的群體。所以這些問題不去化解,而去渲染,效果不好!經濟社會一定要協調發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化解大量的社會矛盾,化解各種不公平現象,盡量去幫助一些低收入的貧困的群眾去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給他們以必要的幫助。對高收入者通過稅收適當限制一下他們的財富積累程度和財富積累速度,適當限制,不是不允許他們發展,要有正確的政策。現在逃稅、漏稅的事情多少。一批影視明星、歌星出場費高得驚人,錢來得太容易。市場經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市場經濟好的一面,確實是搞活了經濟,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不好的一面就是隨機因素太大。特別象我們國家,市場經濟搞得比較晚,還不成熟,運作方面還有很多不規范。比如影視歌星的演出市場就很不規范。演出公司不斷炒作,明星的期望值不斷膨脹。中國的演出市場比西方的還要不規范。韓國的演員很多都到中國來發展,因為韓國的演員在國內報酬相對是比較低的。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已經得到了重視,加強這方面的力度使其更協調的發展,也已經到了緊迫的地步。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十分重要,現在環境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存,這方面問題不準備多講。
由此可見,中央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五個統籌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如果解決得好,將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不能說光是經濟上去就行了,很多問題不是光靠經濟發展就能解決的。很多的問題是體制問題,也有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不是只抓一個經濟發展就都能解決。最近暴露出來的“哈爾濱天價醫療費事件”,就是一個體制問題的突出表現。經濟發展了,如果體制不改變,這些問題還會繼續存在。現在醫院的權力太大了,患者沒有知情權。醫院應該是公益機構,卻被當成了賺錢的機器,所以才會產生上述的怪事。有一些還屬于違法的問題,投機倒把、濫用權力的問題。所以五個統籌的發展非常重要。
記者:
相比于以前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創新之處在哪里?
邢賁思: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理念上的創新。發展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是“以人為本”;
第二是思路上的創新。不是光抓一個經濟,經濟里面也不是只抓一個工業,是全面的發展思路;
第三,模式創新。這次五中全會又強調結構調整,強調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這是在三中全會基礎上新的發展。這些思路提出來以后,對我們今后的發展模式會有大的改變。怎樣利用再生資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建設節約型社會,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搞好再生資源的利用。我們這方面的浪費太驚人了。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很快,但是經濟發展質量并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浪費太大。我們是靠高投入、高耗費來拉動,可持續發展不能這么干。所以發展模式一定要改變,一定要從過去相對比較粗放的發展模式轉化為一種比較集約的發展模式。中央這次五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就說明了這一點。
記者:
中央十分強調“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意義很重大,但基層落實的狀況很不能令人滿意,如何避免讓科學發展觀的宣傳流于形式而不能落到實處?
邢賁思:
各級領導干部首先應該認清這個問題,提高認識!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很多領導干部還是能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不按照科學發展觀辦事不行,要出事。比如煤礦問題,礦難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就是重大事故,死亡30人以上的就是特大事故,現在動輒就是100多人。很多領導都膽戰心驚,不太敢掉以輕心。認識也是逐步深化的,現在不能說走形式、走過場、搞花架子的領導沒有,但是越來越多的領導干部對這個問題還是有所認識。煤礦出了事,問題比較嚴重,中央三令五申,再不認真抓,確實就是失職了,對上對下都不好交待。現在并不是所有的領導干部對這個問題已經認識夠了,但多數領導干部還是有所認識。光靠花架子是沒有用的,還是要把實際問題處理好。關鍵是各級領導干部對這個問題是不是認識得很深刻。丟烏紗事小,有的瀆職、失職是要追究刑事責任的。落實好也不容易。不敢掉以輕心是一回事,是不是有效地采取措施來解決各種突發事件和各種矛盾和問題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礦難頻發,各地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就是一個例子。
同時,“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不僅是提高認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改革的過程,應該把它看成一個體制改革的過程,看成一個法制持續健全的過程。到目前為止,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不單是一個方式的改變,是一個體制的變革,方方面面的制約都要到位,另外法制的制約要健全。行政長官問責制等一系列制度已經出臺了,但還遠遠不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過程很長。體制改革的問題也引起了一些部門的重視,衛生部部長高強最近談到,衛生醫療體制要改革,提到醫院要有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把一部分政府辦的公立醫院改制成為由社會力量辦的醫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因為政府力量畢竟有限。此舉將有效地利用各種醫療方面的資源,使其為更廣大的患者服務。這種改革是陸續出臺的,不是一下子出臺的。教育方面也會有比較大的體制改革。有些問題要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如衛生部采取“颶風行動”,打擊非法行醫,取得了較好效果。因此,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已經涉及到體制的全面改革,法制的全面建設。
還有,“科學發展觀”一個總的思路、理念提出來了,要靠很多具體政策來加以貫徹,否則就架空了。“科學發展觀”里面的內容都是很具體的,比如城鄉發展,現在的關鍵就是要加大對農村問題的解決力度。
中央在大的方面提出一些理念,但是具體也需要各級政府跟進。很多事情在國外并不都是由政府來管的,不需要政府來管,有些事政府也辦不了,很多事情可以通過中介機構等其他機構來辦理。政府不是萬能的,很多事不是政府該管的,政府不該管不需要政府來管的事情。所以“小政府、大社會”講了多少年,關鍵是政府職能沒有轉變。科學發展觀要貫徹,除了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法規,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把很多政府職能放下去,真正實現“廉價政府”。過去講“吃皇糧”,很多公務員心安理得,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實際真正吃的是老百姓的糧,吃的是納稅人的糧。中央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當然很重要,政府節約也很重要,建設節約型政府就是一個大問題。
無論是解決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就是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它是個系統工程。不是提出來一個理念、一個思路,問題就解決了,要有系列的配套措施,其他的改革也要跟進,包括體制改革,包括社會結構改革,包括政府職能的改變,一系列的改革要跟進。
記者: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我們每個人有什么關系,與大多數老百姓有什么關系?
邢賁思:
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直接關系到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首先,它關系到群眾利益保障問題。重點是“三農”問題。目前,最突出問題是農民貧困、農村落后、農業經濟不發達的問題。當然,勞動者的利益要全面保障。最近即將要通過的“人事勞動合同法”,也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利益。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保證落實。城鄉矛盾要解決三農問題,工人的問題要通過勞動合同法,下崗工人的問題要強調社會保障。免收農業稅的決定,國家每年少收入400多億,但中央決定還是要這樣做,就是要讓大部分的農民從比較貧困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從這個層面來講,這個代價不算大;還有溫總理提出,兩年以內,逐步免收農村的義務教育費用,保證了農村孩子接受義務教育。這都是重大的舉措。
同時,我想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照顧了絕大多數的弱勢全體,照顧了更廣大群眾,“以人為本”尤其是要考慮到弱勢群體,確實有效地保證了社會每個成員的權益,而且讓他們共同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不要讓改革開放的成果讓極少數高收入者所獨占。總體來講,支持弱勢群體,政策要往這方面來傾斜。市場經濟的隨機性太大,機遇好就發財了,機遇不好就會破產。要把市場經濟好的一面、積極的成果轉化為所有大眾共同得到的實惠。
我們政權的最基本的基礎是工農加上知識分子,而現在工農的社會地位、收入、財產狀況最差,知識分子總體講好一點,但是也有很貧困的。所以我們政權基礎的工農大眾越來越貧困、社會地位越來越不受重視,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下去,就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中央一系列的措施都在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照顧絕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只照顧少數人的根本利益。少數人的利益只要是正當的、守法的,我們要保護。但是政策的重點、重心應該適度地向弱勢群體轉移,這樣我們的事業才能發達。我們不能光看表面現象。現在大城市很輝煌,高樓大廈林立,一派繁榮景象,但光看這一面,其他方面看不到也不行。“科學發展觀”不能落到實處,一大堆的矛盾和問題得不到解決,和諧社會也很難構建好。所以現在中央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的發展,社會公平的維護,都要通過落實科學發展觀來解決。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后達到共同富裕,全面實現了這三方面的任務,才是合格的社會主義。這么一大堆弱勢群體的存在,情況得不到改善,少數人越來越富,有人幾乎貧無立錐之地,這樣下去,就有小平同志擔心的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危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該是富裕的。但是社會主義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是多數人的富裕,應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才叫社會主義。
記者:
國家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應承擔一份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媒體,《科技智囊》雜志也希望通過對“科學發展觀”專題報道使我們的讀者——各層面的管理者對其有更為清晰的認識,以便更有效地推動理念的落實!
邢賁思:
不只是個人,企業更應該肩負社會責任!我們的企業家究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現在的企業家搞好企業就認為很棒,但這是對企業家的起碼要求,如果連企業都搞不好,叫什么企業家。把企業搞破產了叫什么企業家?搞好企業,使企業盈利,是一個企業家起碼應該做到的,但是企業家同時又是社會的一員,還肩負著社會的責任。中外企業家相比之下,外國的企業家公益事業做得更多,比如比爾·蓋茨夫婦,拿出288億美元做基金投入慈善事業。企業家是因為有機遇賺到了錢,應該想到要回報社會。中國的企業家也不是吝嗇,是因為中國沒有這樣的傳統。外國的基金會多得不得了,中國相比則比較缺乏,所以捐錢也不知道捐到哪里。但是講一講社會責任很有必要,特別是成功的企業家,怎么能夠為消除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差距貢獻自己的力量,包括按時準確地納稅,這也是最起碼的社會責任。同時應當熱心公益事業。國家對慈善公益事業只是支持和號召,沒有強迫。但企業家應該有這種自覺。關于社會責任感不僅企業要有,每一個人都要有。國家好了每個人才能好。
記者:
謝謝邢老接受我們采訪。
邢賁思:
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極其深刻的轉型時期,科學發展觀適應了這個轉型時期的社會需要,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我今天的講話,主題就是完整準確地認識科學發展觀。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我相信,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心,為廣大干部和群眾所掌握,一定能夠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