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伊犁大草原,雖然沒有了夏天的迷人氣息,但空氣中卻多了一份別具的清新。懷著對錫伯族生活習俗的向往,我們一路風塵來到了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錫伯族是鮮卑人的后裔,錫伯應該是“鮮卑”的轉音。到了縣城,我們從設在靖遠寺附近的文物管理所看到了制作的“喜里瑪瑪”,并見識了整個制作過程。
“喜里瑪瑪”是錫伯族神圣的記事習俗,只有在大家族中才能舉行,一般不對外人展示,這是一個家族的神圣儀式。“喜里瑪瑪”是他們祖祖輩輩相傳的最原始女神的名字,是錫伯族保佑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女神?!跋怖铩痹阱a伯語中意思為“延續”,“瑪瑪”意為奶奶或女祖長。長輩人住哪里,“喜里瑪瑪”就放在哪間屋里。大多數人家都把“喜里瑪瑪”神位供于上房西北角。
“喜里瑪瑪”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一般由尊貴的長者在一條2丈多長的紅絲繩上系上小弓箭、小靴、箭袋、小吊籃、銅錢、彩色布條、羊髀骨、木锨、木叉等,五彩繽紛,小巧玲瓏。每個小物件都包含著深刻的含義:系上一個小弓箭,表示生了一個男孩,祝愿他成為一個剽悍的騎手;綁一條彩色布條,表示生了一個女孩,希望她成為一個賢妻良母;掛上一個小吊籃,象征娶了一個好兒媳婦,盼望她早生貴子,傳宗接代;系上小靴,則是祈求子孫眾多,香火鼎盛;綁上一把小木锨,表示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之意;掛上一塊羊髀骨,意味著新一輩的開始。在兩個羊髀骨之間的小弓箭、彩布條和吊籃數目,即是這一輩男子、女子和兒媳的數目。
有關“喜里瑪瑪”,有著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錫伯族的先民們馳騁在黑龍江大興安嶺一帶,游牧生息,繁衍子孫。由于沒有文字,他們都是在巖石上刻圖案以記事,但游牧生活富有流動性,而記刻在巖石上的內容無法攜帶。后來便刻在木頭上,天長日久,木頭因腐爛又容易丟失掉記刻的資料。一籌莫展之際,部落中一個聰慧的女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房子里的對角斜拉一根線,表示家族的繁衍過程,生一個男孩,系一個小弓箭,生一個女孩,系一個小布條——于是,這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很快在部落中得以推廣,流傳至今,成為記錄錫伯族家族興盛的歷史活化石,保留著古樸的原生態,極具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