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可能會加強話題作文的審題,筆者根據“有障礙而不難”的原則,設計四則話題,以期引起考生的注意,并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話題一]曹雪芹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種“癡”其實是一種立身的精神。由此,引發你對“癡”怎樣的聯想?請以“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字數不少于800字,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寫作導引】這個題目從“立身的精神”對話題“癡”作了一個限制。要求學生只能從正面去立意,不能講負面的意思,否則就是“偏離話題”。學生要把這個話題寫好,必須從“癡”的背后挖掘出“具體的精神內涵”,如對理想的執著、超世俗的生活姿態、對愛情九死不悔的堅貞等等。這樣的文章才有人文的內涵。而題目導引——曹雪芹詩歌的“癡”似貶實褒,揭示了他對待寫作對待生活對待生命的執著體悟,為考生提供了一個指引。考生要把文章寫深入,還應該去考慮“癡”與“狂”、“傻”之間的區別,以拓展內容,深化中心。有關“癡”的材料應該是非常豐富的。除曹雪芹外,中國古代大凡事業有成就之人大都有“癡”的精神。如司馬遷為創作《史記》而隱忍茍活,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奔波諸侯推行儒家主張……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社會中更是比比皆是。考生有寬廣的寫作空間。
[話題二]有人說:“人創造奇跡常常是在瞬間,但沒有一個創造奇跡的人是依靠瞬間的。”那么,你認為創造奇跡的人依靠的是什么呢?它和瞬間又是什么樣的關系?請以“創造的瞬間”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結合所給的材料和所提的問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字數不少于800字。
【寫作導引】這是一個偏正式結構的話題。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其實是有內在的聯系。這個聯系就是題目所指向的“人創造奇跡常常是在瞬間,但沒有一個創造奇跡的人是依靠瞬間的”。這個聯系揭示的正是瞬間創造的內涵——靈感的觸發是建立在平時積累和冥思苦想的基礎之上。考生把握住了這個話題的內涵,就不愁沒有例子。如牛頓見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見水滿溢而悟浮力的定律,瓦特見茶壺蓋被熱氣頂起而發明蒸汽機,佛徒在辛苦參禪之后靈感觸發明理成佛……當然要把文章寫深入,還得依靠對“創造和瞬間”的識見。
[話題三]《孟子·梁惠王》中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這是分享。又說:“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這是分擔。以“分享和分擔”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字數不少于800字,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寫作導引】這個話題是關系型的。單是以“分享”或“分擔”為話題,容易寫。但是把兩者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個關系型的話題,寫作難度就陡然增加了。要寫好,必須注意題目所指引的話——“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也就是說,分享和分擔是雙相而共存的,君民如此,朋友如此,其他亦如此。這應該是人與人交往的一個基本準則。在論述時,考生要兩者兼顧,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只講“分享”而忽略“分擔”,或只講“分擔”而忽略“分享”。要把文章寫深入,就得從人的本性和社會性的角度去探究人既要“分擔”又要“分享”的原因。
[話題四]印度《百喻經》說:“昔有一獼猴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覓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雞鴨食盡。”這個小故事,說明了生活中常見的一個道理。請你以這個道理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自定內容,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字數不少于800字,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寫作導引】設置這個話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高考審題難度的增加。其中一種可能是給出一段材料,而不給出話題,卻要求考生根據題目指引——“這個小故事,說明了生活中常見的一個道理。請你以這個道理為話題”去概括這個話題。一般來說,材料的主旨和話題是一致的。像這則材料的主題和話題都是“因小失大”或“因次失主”。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審題正確了,考生就可以對話題發表看法、展開論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