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村新生
——尋訪庫區整村扶貧模式
主持人:劉文婭
一塊褐色的大石頭拱破干裂的荒坡,伸出來,懸空,一些大小不一的石頭自地面壘起來,將它撐住,七歪八扭地留出一個洞,洞上方的石壁上,東歪西倒地刻著一行字:“梁富高,出生在6村5社。”
這是豐都縣一特困村民住了近40年的“家”。
我推測那個叫梁富高的,用鏨子在石頭上刻這行字的心理:生時為房,死后為墓。
這是何等的無奈和悲涼!
因此,豐都縣扶貧辦主任郭慶立說:“我們做扶貧工作的,身心常常受到摧殘!”“說摧殘不準確,應該是震撼!”重慶市扶貧辦副主任趙綦雅說。
無論是摧殘還是震撼,我們都不能不承認,走進特困村,這樣的場景,的確觸目驚心。
我們這里所說的窮村,就是指特困村。據市扶貧辦調查,在我市的特困村中,人均年收入在600元以下,危房率達14.4%,磚混結構住房戶比例只有5%,1.5%的農戶沒有房住。其中,位于三峽庫區的特困村,尤為困難。
因此,盡管我國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重慶直轄后實施的“五三六”扶貧攻堅計劃也碩果累累——在5年時間內,讓360多萬貧困人口告別了絕對貧困,然而扶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同樣是扶貧,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扶貧資金有限,過去的扶貧,主要著眼于解決貧困戶的基本生活問題。極其有限的扶貧資金,像撒胡椒面似地普遍撒,雖然能夠救急,但不能讓生活在貧瘠土地上的梁富高們從真正意義上脫貧,甚至不能滿足扶貧工作人員的幫扶心理——已在涪陵區扶貧辦工作一年多的選調生石以超說:“每一次扶貧,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場痛苦的抉擇。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戶都急需幫扶,但扶貧資金有限,我們不能不進行選擇和取舍,從特困戶名單里每刪除一個,我們的心就痛一次。”
于是,在“五三六”扶貧攻堅計劃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從2001年開始,我市在廣大農村發起了一場“千村推進”的整村推進扶貧攻堅戰,通過連片開發、綜合治理、產業覆蓋、整體推進,從整體上達到扶貧目的。
整村推進扶貧啟動5年后的2006年春天,為了配合以研究解決三峽庫區發展和移民問題為主題的市委二屆九次全會的召開,本刊決定對三峽庫區整村推進的扶貧工作模式進行一次掃描,以期“挖”出經驗,對扶貧工作的深化乃至庫區的新農村建設,能有樣板借鑒。在市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記者一頭扎進三峽庫區,走進梁富高們的家庭和他們所在的特困村,開始了深情的尋訪。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記者除了看見漫山的桃紅李白,還分明看見,在一些春風拂過的貧困山區,幸福正像花一般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