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人口”和”國民體質測定與監測”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群眾體育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前者主要用來評價群眾體育的參與程度,后者則用來檢驗群眾體育的實際效果。
近年來,“體育人口”這項指標被廣泛運用,對推動群眾體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任何一項科研指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將它用來作為行政工作的業績指標時,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偏差。現在發現有些地方錯誤地以為“體育人口”越多越好,于是層層加碼,年年加量,有的報表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百分之七十。
這既不符合社會生活的真實.也沒有科學的依據。如果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體育人口,每年投入到體育健身的社會總時間將高達5000萬小時。那么,所有的體育場館都要爆滿,街頭巷尾都會看到參加體育健身的人群,每家至少有兩人達到體育人口的標準,這恐怕在大眾體育高度發展的國家也是難以做到的。
那么,“體育人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國是如何統計的呢?
體育人口指經常從事身體鍛煉、身體娛樂.進行專項訓練,以及其他與體育事業有關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數量和比重。因為各個國家總人口數量不同,因此經常用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率來表達。“體育人口”這項百分率的指標決定了它的量值不僅與群眾體育參與情況有關,而且與人口總數有關。前者作為分子.后者作為分母。在我國,體育人口是由兩部分人組成的,一部分稱為“當然體育人口”,包括武裝力量人員、在校學生和從事體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另一部分稱為“或然體育人口”,就是指70歲以下的成年人中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這類體育人口往往是要通過精確的抽樣,進行入戶調查才能統計出來的。
那么,體育人口的統計為什么會發生偏差,而不宣作為工作業績指標呢?
首先,由于人口基數很大,我國人口總數在一段時間內還要繼續增加,大約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達到極限。由于人口總數的不斷加大分母,因此即使體育人口的絕對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其百分數也不會隨之增加。雖然經過了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十年,我國群眾體育參與的情況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但不要期望體育人口的百分數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其次,我國不僅人口的總數在增加,而且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已經從一個年輕型的社會步入了老年型社會。變化之一是少年兒童的數量在迅速減少,而我們在統計體育人口時,是把16歲以下的學生作為“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也就是把全國學生總數一股腦計入體育人口的。由于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我國的中小學學生在逐年減少,“當然體育人口”減少了一大截,體育人口還要保持“大幅度增長”,那么“或然體育人口”(即成年人中的體育人口)就必須以更大幅度增長。然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第二個變化是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這對體育人口的數量和結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老年人體育的發展可以為國家體育人口的增加提供一定空間,但受到社區體育發展條件的局限和老年人群生活方式的影響,老年體育人口增長幅度不會太大。因此,人口的年齡結構的變化意味著體育人口不可能增長很快。
第三,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人口流動性很大,很多城市實際生活的人數和戶籍在冊人數有很大差別,因此用戶籍在冊人數做分母,就會出現很大水分,在外來人口集中的城市,體育人口的調查會遇到很大的統計難度。
體育人口作為反映全國群眾體育現狀的統計指標,運用于全國性的調查是可行的,因為全國的人口總數是精確的,只要調查取樣合理,統計方法得當,其數據是可用的,如1996年統計的31.40%。和2001年的33.93%,就基本上反映了全國群眾體育的基本面貌。
將體育人口作為一項研究指標,不僅研究體育人口的數量.而且研究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職業結構、城鄉結構等,對政府和社團制訂政策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經調查發現五年中我國職工體育人口下降了6.9%。給調整和制訂職工體育政策提供了依據。而對體育人口各種特征的描述,對人們認識體育人口的示范意義就非常有價值,比如2001年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中發現體育人口在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方面明顯優于非體育人口,在看病、吃藥、住院、自我感覺、不良嗜好等方面都好于后者,這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必須看到,體育人口在世界各國都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不可能年年按一定比例增長(如日本體育人口曾40年沒有明顯增長),作為地方政府的業績說明不了太多問題,除非造假。
總之,體育人口作為群眾體育的科學研究指標是必需的;而作為群眾體育的工作業績指標要慎重,決不能追求高指標;對于一些人口變動較大的城市要格外謹慎,如果將它作為“形象工程”就更要不得了。群眾體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業,要給群眾切切實實的好處,而不是一堆不真實、無意義的數據。
責編/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