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格與定位,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是它的旗,是它的魂。
我的這個認識,是在訪問丹麥奧登塞時更加明晰起來的。
前不久,我隨廣東省作家代表團訪問北歐,到了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鄉奧登塞。
徜徉在奧登塞的小街上,腳下踩著青石鋪就的街道,感受著安徒生當年的生活情景,使你如臨其境。酒店、商鋪的門口,馬路旁、街邊公園,隨處可見安徒生的塑像。以安徒生作品主人公為題材的旅游紀念品,尤其是《海的女兒》中的美人魚,在街邊的商店、櫥窗中琳瑯滿目,招徠了不少游客,成了熱銷的工藝品。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品格和定位。
奧登塞,本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小城鎮,因其孕育了著名作家安徒生而聞名于世。因此當地的管理者便利用了這一文化資源,打造他們的文化品牌。在城市建設上,定位于宣傳安徒生及其作品。安徒生故居和紀念館周圍的街道采用青石鋪路,而不是現代都市中常見的花崗巖,光潔的水泥路、柏油路;城市雕塑以安徒生為主題,旅游紀念品、工藝品以安徒生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為主要資源,頗受眾多游客的青睞。
我想這就是奧登塞的文化品格與定位。
同樣道理,一份報紙,一種期刊,也應有其文化品格與定位。這是自己的旗,自己的魂,是區別于別種報刊的標志。那么本刊的文化品格與定位是什么呢?在新的一年來臨的時候,我想同作者、讀者朋友作個交流,求得共識,以利于相互理解和支持。
熟悉、鐘愛本刊的朋友不難發現,我們一貫堅持通俗、真實、感人的文化品格,定位于打工一族。大量作品是打工作者描寫的打工生活,是他們的真實故事,讀來親切、感人。20多年來,本刊已形成了如此鮮明的文化品格。
我們之所以堅持“通俗、真實、感人”的文化品格,是因為它適合讀者群的文化需求和閱讀口味。當然,通俗,不是庸俗。通俗、大眾化,歷來是文藝作品追求的至高境界。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至少有三部是屬于這類作品,其中的故事當初都是民間廣泛流傳,婦孺皆知,然后再由作者收集,加以整理、編著的。這些作品流傳至今,不論專家、學者,還是平民百姓,讀來都津津有味,拍案叫好。由此可見,通俗與高雅并不矛盾,它是為廣大讀者接受的一種藝術手段,同樣可以使作品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真實、感人,也是本刊鮮明的文化品格,我們一貫視其為藝術生命力所在。在用稿上,我們向打工作者傾斜,打工題材的作品盡量安排在各欄目的頭條或顯著位置。盡管不少稿件比較潦草、粗糙,多數用的是不規范的稿紙,我們的編輯還是耐心、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力求保持原汁原味,使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讀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不少讀者來信說,寫的都是他們身邊的人和事,讀起來親切、感人。
竭誠為打工朋友服務,為他們提供優質的精神糧食,既是我們的辦刊思想,也是我們的刊物定位。近年來,我們從內容到形式,從封面到版式,從稿件選用到欄目設置,都不斷地進行調整、改版,以圖更加彰顯這一特色。先是封面改為以打工者生活照為基調的圖片,內容和形式更為一致;這些人物照,展示了打工一族的質樸、清純和亮麗,更討打工朋友的喜愛。在內容和欄目的設置上,我們對打工題材的作品優先發稿,不斷地調整、改進欄目,增設了信息窗、處女地、成長·成才·成功等欄目,以圖更虔誠、周到地為打工朋友服務。同時,我們還堅持每年度一至二次的作者、讀者座談會、聯誼會,面對面地聽取作者、讀者朋友的金玉良言。
所有這些努力,無不寄托著我們的藝術追求和期待。
愿這些努力,同樣成為我們新一年的共同追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