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當人們感慨詩歌邊緣化,沒有好詩出現的時候,我寫過一篇短文《沒有詩意》。意思是說,在一個社會商業化、文化通俗化的語境下,人們關注的是享樂,彼岸理想消退了,這樣的時代哪里會有詩!是的,詩在想象的空間里,詩在審美的空間里,沒有了彼岸追求的激情是很難有杰出詩篇、杰出詩人出現的。
拿到2005年第5期《散文詩》刊,赫然醒目跳進我眼簾的是獨步的《平民社會》。這此岸的平民生活,然而它是詩。在這個崇尚消費的時代里,作者沒有向燈紅酒綠尋找詩意,沒有向汽車別墅尋找詩意,而是在消費時尚所遺棄、所鄙棄的東西里找到了詩。迅速長高的城市、瞬間上下的電梯,也許給人以新鮮感、喜悅感,但它也容易使人變成在天上飄忽的彩色氣球。作者在這樣的大都會里找到了“自己的真實——我只是一只螞蟻,我在城市路旁的樹上及排水管道里不知疲倦地爬行,搬運著春天和生活。”這是對現代人清醒的定位,它看似是一個鄉巴佬的感覺,卻很具現代意識。許多現代派作品,就寫出高度發展的物質擁擠下,自身的焦灼感、分裂感、異化感。
有了這個清醒、冷靜的定位,作者從那些最習以為常的事物、最被人鄙視的人物身上發現了閃光的東西,發現了詩。舊家具被淘汰時在墻壁上留下的那一抹戀痕、連小商販都不屑要的一枚分幣,它們承載著以往多少艱難的日子,包容了人生多少溫暖的記憶。這是自身經歷的觀照,也是生存狀態的書寫。它不用華麗的衣著掩蓋昔日的傷疤,而是讓艱窘的時光開出溫馨的人情之花。對人自身生存狀態的人道主義的關注,是文學不朽的生命。在這樣一個人道主義的視角下,那些城市里最下層的人都煥發出人性的光彩。拾荒者從一個易拉罐上獲得興奮,而不管它怎樣印上一個花瓣似的紅唇;一張廢報紙足以包起他的幸福,而不管它如何寫滿了一個貪官的經歷。他就是這樣頑強地生存著。賣藝者蹲守在繁華的市街,青年人挽臂走進迪廳,無人理會他凄婉的謠曲,然而他依舊拉著,“將兩根弦磨成亮麗的泉水,松香味的月亮一定會在你的每一個夜晚升起”。民歌早已被流行音樂淹沒,然而窗外的號子還在工地上響起,這是一群用肩膀扛起生活的人,用號子表達粗礪情感的人,號子里有生存現狀,有詩。作者對這些下層人群的描寫,使我想起幾年前我們作家班一位學員寫給拾荒婦女的詩:她在別人的遺棄中尋找希望,拾荒者如此,詩人也是如此,此岸世界有不少東西可以被詩性的光芒擦亮,顯出他的詩意。
此岸世界不是沒有詩,關鍵在于有沒有詩的情懷。都市生活有著燈紅酒綠、熱鬧繁華的一面,和人們對它的追逐。這是某些人所謂的現代感,而海德格爾稱這是時代的貧乏、詩性的消失。“在一個貧乏的時代里,詩人何為?”詩人就是要撥開現實的遮蔽,澄明生活的真理,顯現詩性的光輝。詩人是那種先覺者,他撥開俗世的浮塵,引人追求一種更合乎人類生存本質的生活。《平民社會》去除了世俗眼光的遮蔽,展現了另一面的詩。它再次告訴我們,此岸世界不是沒有詩,而是沒有發現。從發現這點上說,詩在心中。作者以他深宏的人道情懷觀照最普通、最下層人們的生活,在被遺棄的地方發現了詩。它證明了人性關懷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為此岸詩意打開了一扇寬闊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