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8226;楊震傳》記載了東漢時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在歷史上留下的有名的“四知”的故事。
說這位大人有一次路經(jīng)昌邑,他舉薦的王密恰好在這兒做地方官,夜間懷金十斤獻給他。楊震對他說: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怎么會這樣呢?
王密說:大人,現(xiàn)在夜深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慚愧得不得了,拿走了金子……。
我相信這是歷史上真實地發(fā)生過的事情。我的疑問是:這件事到底由誰的口傳出去的?王密本人大概不會,那么只有楊震宣傳它了。但楊震為什么要把它說出去呢?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我們可以一起想象一下他的意圖、目的與用心。
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個誠實的人,為官清廉,不為金錢所動。但他卻不一定非要通過說出這件事來證明吧?清廉與否絕不是自己說出去的,而是別人感知到的。
那么他說此事的用意何在?惟一的可能就是借以標(biāo)榜自己的人格品性,向公眾證實自己沒有私心,比較自守公正。
可是反過來設(shè)問一下,楊震果真識人嗎?如果他真的了解王密,那么他就不該問王密怎么不了解自己,王的行為、言談就不該出乎他意料之外。在他不知己不知彼,既不知道人家的所想所為,也不知道人家怎樣對待自己的情況下,舉薦王密實在是他的一大失職,哪里見得高明、清廉?
用送禮事件來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更是一種淺薄。況且,單單不收禮金也不能說明什么。在這方面還是第五倫誠實,認為人的私心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雖然人家送千里馬給他他都不接受,但只要三公選拔官吏,他就會抱莫大的希望,想提升、想往上再爬一爬。
楊震的表現(xiàn)則顯得矯揉做作。他拿這個宣揚自己,無非是贏得良好的聲名,高升一級,去牟取更大的利益,或滿足更高的權(quán)力欲望。真要是這樣,王密反就成為一個墊背的可憐蟲了!
而像楊震這樣的“高尚者”,生活中我們見得還少嗎?
(王昆摘自《中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