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規模上看,與蘇德戰爭相比,古今中外的一切戰爭,仿佛都成了兒戲。蘇聯付出了陣亡2000萬人的代價,其中,1000萬是軍人,德國有1000萬軍人死亡。在一千多天的戰爭中,平均每天死亡3萬人。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尤其考驗統帥的才智。
斯大林與希特勒,作為交戰雙方的統帥,他們在蘇德大戰這個棋盤上下的每一步棋,都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巨大影響。
希特勒有軍事鬼才之稱。德軍從占領波蘭到橫掃北歐,打敗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一雪一戰前恥,將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趕回老巢,都表明這名默默無聞的德軍下士,有著非同尋常的魔鬼智慧。
但是,希特勒缺乏對整個戰局的把握,也就是兵家通常所說的“大略”。德國攻蘇聯,是典型的以小打大,普通人想一棍子打死沉睡中的巨人,最好的時機,無疑是在巨人尚未醒來之前,有點類似當時的中日戰爭。不同的是,蘇聯這頭北極熊,卻比舊中國強上百倍,蘇德之間國力的差距,比中日要大許多,日本最后都被中國拖死,更何況德國呢?
蘇聯最大的優勢是地域,而德國最需要的是時間。在這一點上,斯大林大局觀的優勢顯露無遺。戰爭一開始,他用積極的防御,甚至發動反突擊,延緩了德國人的攻勢。希特勒卻看不透對手的用心,熱衷于構造一個又一個精妙的包圍圈,然后,在部下面前炫耀輝煌戰果。他不知道,在戰場上大量殲滅蘇軍的同時,自己一次次喪失了奪取最后勝利的戰機。
戰爭中,最能體現兩位統帥戰爭理念的是基輔戰役。有人說,這是德軍最大的戰術勝利和最大的戰略失敗。希特勒在基輔包圍戰取得勝利,卻失去了直取莫斯科,占領蘇聯心臟的大好機會。
在希特勒的眼里,自己才是最優秀的,對別人的意見,他有一種天生的抵觸情緒。不容許手下犯錯誤,一旦犯錯識,就被撤職,且永不起用。
蘇德戰爭伊始,戰事稍有不順,希特勒就將陸軍總司令馮#8226;布勞希奇將軍解職;馮#8226;勒布元帥曾經突破馬其諾防線,直取巴黎,名揚天下,在列寧格勒久攻不下時,慘遭替換;即使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這些寵臣,也時常擔驚受怕。可見,希特勒對手下是極其苛刻的。這種不信任,在戰爭后期,達到了極點,在戰場上,德軍調動一個營以上的兵力,都要經過希特勒的批準。眾所周知,戰場上瞬息萬變,這樣的軍隊,只有等待失敗的命運。
如果按照中國軍事家韓信的說法,希特勒是典型的“兵之將”,斯大林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將之將”。在紅軍中,朱可夫元帥被視為僅次于斯大林的第二號人物,不論東方西方,對他都有極高的評價。西方人甚至說,蘇聯贏得戰爭依靠三大法寶:民眾的愛國主義、T34坦克和朱可夫元帥。
朱可夫元帥幾乎參與了蘇德戰爭所有重大戰役的指揮。他是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會戰、白俄羅斯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的主要指揮者;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蘇軍靈魂。作為最高副統帥,他曾是一千多萬紅軍的總指揮;作為方面軍司令員,他指揮百萬大軍犁庭掃穴。他指揮過的軍隊,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是拿破侖兵力最多時的30倍。朱可夫有“蘇德戰場上的消防隊員”的稱號,經常出現在最危險的關頭,并力挽狂瀾。
華西列夫斯基長期在總參謀部,統籌全局,是斯大林決策的得力助手。可以說,1942年以后幾乎所有的大規模戰役(除了柏林戰役,當時,他在準備對日作戰),都有華西列夫斯基的功勞。他策劃的戰役,幾乎每次都要摧毀德國一個集團軍群;除了這兩人,蘇軍還有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科涅夫元帥、麥列茨科夫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崔可夫元帥這些名將。
蘇軍出了這么多人才,與統帥斯大林的放手使用是分不開的。身為最高統帥,斯大林一般只負責最后的拍板,在其他方面,放心地讓部下做事。斯大林用人有大略,與希特勒的偏執截然不同。
葉廖緬科以自信而著稱,在戰爭初期,由于冒進,使軍隊遭受巨大損失。要是希特勒肯定將其革職查辦,而斯大林只是讓葉廖緬科好好反省。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正面防御斯大林格勒的蘇軍集團軍司令員公開表示,守不住斯大林格勒。這時,斯大林想起葉廖緬科。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葉廖緬科針對城市攻防戰的特點,以劣勢兵力吸引德軍最精銳的部隊——第六集團軍和第一坦克集團軍的進攻。同時,他正確處理防御與反攻的關系,頂住前線指揮員的壓力,將預備隊隱蔽起來,專門用于反攻。
擁有大智慧的斯大林,成了勝利者。
(李江摘自《讀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