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一位少年的有趣經歷:
1. 6歲時,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塊兒玩了一下午的滾球,他覺得從來沒有一位大人對他這么好過,認為黑人是最優秀的人種。
2. 8歲那年,他有了一個嗜好,喜歡問父親的朋友有多少財產,大部分人都被他嚇了一跳,只好昏頭昏腦地告訴他。
3. 上小學時,他常?;ㄒ徽鞎r間偷看大姐的情書,從來沒有被發覺。
4. 他天生哮喘,夜里總是輾轉難眠,白天又異常疲憊,這個病一直折磨著他。他對很多東西都有恐懼癥,比如大海。
5. 他懇求父親帶他去釣魚,父親說,“你沒有耐心,帶你去你會把我弄瘋的。”也由于沒有耐性,他成了牛津大學的肄業生。
6. 老師問他拿破侖是哪國人,他覺得有詐,自作聰明地改以荷蘭人作答,結果遭到了不準吃晚飯的懲罰。
7. 他總覺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點,結果一測試,只有96,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位偉大人物的傳奇:
1. 他一生朋友無數,他曾列了一個有50個名字的摯友清單,包括美國國防部部長、紐約的著名律師、報刊總編以及女房東、農場的鄰居、貧民區的醫生等等。
2. 二戰期間,在他31歲時,他為了幫助自己的祖國,服務于英國情報局,當了幾年的間諜。
3. 38歲時,他記起祖父從一個失敗的農夫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決定效仿。沒有文憑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創辦了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
4. 他曾自嘲:“只要比競爭對手活得長,你就贏了?!彼盍耍福笟q。
5. 他一生都在冒險,大學沒讀完,就跑到巴黎當廚師,繼而賣廚具,到美國好萊塢做調查員,隨后又做了間諜、農民和廣告人。晚年隱居于法國古堡。
6. 他敢于想象,設計了無數優秀的廣告詞,至今仍在使用。
7. 他說:“永遠不要把財富和頭腦混為一談,一個人賺很多錢和他的頭腦沒有多大關系?!?/p>
寫到這兒時,你也許會說這是一個勵志故事,那位少年和這位偉大人物是一個人。的確如此,他們是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大衛#8226;奧格威,奧美廣告公司創始人。但是,我要說的并不是勵志那么簡單。
我們把上述兩對7個例子一一對應,便會發現它們之間沒有所謂成功的必然規律:有的可以牽強地聯系起來,比如偷看情書為當間諜做了鋪墊,對財富的欲望導致日后開了廣告公司,天性友善適合結交朋友;有的則完全相反,沒有耐性卻創造了偉業,身體不好卻長壽,智商不高卻有著驚人的智慧。當然,我們也可以不一一對應??墒?,你看了這位少年的有趣經歷一定能斷定他會成為偉大人物嗎?
誠然,這是一個無比渴望成功的時代。正是如此,良莠不齊的出版商、書商以及寫作者們抓住了大眾對成功的渴望心理,不斷制造出泛濫的勵志書、勵志故事。倘若這些成功秘訣真的神奇,那我們豈不都成功了?
我并不是反對總結成功規律。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但是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有位著名的企業家說:“市場永遠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庇形恢娜祟悓W家說:“估量命運的秘訣就是不可估量?!币驗槲覀兛傇诓粩嗟馗淖?。如果真能準確地預測未來,未來還有什么價值呢?
成功是不可復制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關鍵是“認識你自己”。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出了這句箴言?,F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成功的誤區,懷抱著所謂的成功法則,踩著成功人士的腳印,小心翼翼地向前邁進。結果沒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遠。
大衛#8226;奧格威為什么成功?他的成功在于他順從了性格,并將自己的特點(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他按照父親的意愿在牛津大學讀下去,他恐怕就成了父親希望的大學教師,也不會有廚師、間諜、農民以及廣告人的經歷;如果他沒有哮喘和恐懼癥的折磨,他未必有那么堅強的毅力和長壽的生命;如果他沒有一系列的闖蕩經歷,他也不會結交那么多朋友(很多都是社會名流),恐怕更難有豐富的客戶資源、想像力和創造力。
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人的性格、環境、智商、情商、機遇、身份都不一樣,怎能拷貝成功?如果說成功有規律可循,那么便是認識你自己、創造你自己、成為你自己。至于運用什么方式,那就只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葉平漪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