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12 月10 日,記者在武漢熱線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網上征婚信息:“女兒芳齡23 歲,長相清純,聰明伶俐,武漢某高校臨床專業2006 屆畢業生,因無能力為其找到所學專業崗位,尋在三甲醫院工作、有成就的男士(25 ~ 30歲、未婚、研究生以上學歷),如能落實女兒工作,女兒愿與其結伴終身。”這則父親替女兒在互聯網上發布的征婚信息,很快就被荊楚網、人民網、福建網等媒體轉載報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與網民的討論……
面對競爭激烈的招聘市場,繼寫真集、零薪應聘、個性名片等求職方式之后,不求職先嫁人的討論在大學生中開始流行起來。這一“全新”的求職方式背后,是怎樣的故事與心情呢?記者通過多方努力,聯系到了事件的主人公劉小倩。
網上征婚找工作,父母的無奈之舉
美好的大學時光過得很快,臨近畢業的劉小倩,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工作。她先后參加的招聘會有十余場,可是醫院不是要碩士,就是要男生,小倩投出去的簡歷都如石沉大海。
轉眼間,2005 年只剩下最后一個月了,劉小倩的工作還是沒有任何消息。回到家,一家三口聊天時總是避不開這個讓人郁悶的話題,但也只能干著急,誰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一天中午,劉小倩的父親劉豐在上網時,無意間看到了一則報道,文中報道一些高校的女大學生由于不好找工作,就找一個容易找工作的男生做男朋友,通過“男女朋友”的特殊關系而找到用人單位。劉豐心中一動,何不替女兒也發個帖子,工作與個人問題能同時解決不是更好嗎?
劉豐馬上打電話征求女兒的意見。小倩從小在家備受寵愛,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遇到這樣的大事更是沒了主見,聽了父親的想法后并沒有反對。于是劉豐立刻行動起來,登上武漢熱線后,他字斟句酌地敲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則信息……
相片曝光后,女大學生怎堪周身爭議
讀大學時,小倩一直拒絕戀愛,她認為大學時純潔的愛情常常會經受不住現實的考驗,愛情是虛幻的,婚姻還是應該作長久打算。看到父親為她刊登的消息,眼前的路似乎一下子變寬了許多。
而作為父親的劉豐,在發出那則征婚信息后,心中多少會有些顧慮,他不知道這一突發奇想的舉動對女兒是否真有幫助?最擔心的是女兒能否承受得住社會的壓力,如果事情真的如其所愿地發展下去,能給女兒帶來一生的幸福嗎?幸運的是,消息登出不久劉豐就接到了一個讓人驚喜的電話。打電話的是一位熱情的女士,因工作的關系認識很多人,恰好有一位朋友在協和醫院工作。她想約劉豐夫婦及他們的女兒面談一下,看能否幫得上忙。小倩不想那么早就把自己暴露出來,于是讓父母先替自己出馬,這也是一家人早就達成的共識。
于是劉豐夫婦再次撥通了這位熱心女士的電話,相約下班后在武昌魯磨路一棟寫字樓里相見。三人見面后,聊了一些小倩的基本情況,劉豐夫婦一再表示,他們這樣做,只是希望幫助女兒找到一份可以自立的好工作,應征者長相、身高過得去就行,但一定要有能力,能讓女兒當上醫生,如果情投意合,女兒愿與其結婚……對方也頻頻點頭表示理解。
見面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臨結束時這位女士提出要幫醫院的朋友看看小倩的照片,劉豐夫婦衡量再三,還是拿出了一疊女兒的生活照、藝術照遞給對方。在征得劉豐夫婦的同意后,這位女士又拿出數碼相機翻拍了一張,說要帶回去給朋友看看,并許諾會盡快給他們消息。
劉豐夫婦滿懷希望回到了家里,然而就當他們以為轉機出現的時候,一則附圖新聞卻讓他們陷入了一場風暴之中。第二天早上劉豐像往常一樣翻開了報紙,只見一則新聞的標題赫然寫著《誰能“落實”女兒就嫁給誰,父親代女“征婚找工作”》,旁邊還配有一張照片。雖然眼部用黑色的實線覆蓋住了,但身邊的熟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是自己的女兒劉小倩。劉豐這才意識到,原來那位所謂的“熱心女士”是借幫助之名來探消息的報社記者!
替女征婚找工作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江城武漢,劉豐的同事議論紛紛,小倩的同學指指點點,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網絡也顯示出了它的威力,網頁轉載的新聞后面是不少網民的評論:“大學畢業生需要乞討一份工作!……”“工作是工作,婚姻是婚姻,卻有目的地將二者攪在一起……”“我們是該對他們鄙視,還是為社會悲哀……”
搭上另一班船
在社會的壓力下,一家人挨過了漫長的一星期。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家剛成立一年的民營醫院向小倩伸出了橄欖枝,表示等劉小倩順利畢業后,就可以去上班。是惜才?同情?還是炒作?帶著疑問,記者聯系到了武漢友好醫院人事科的詹主任。詹主任告訴記者,小倩難以找到工作,一是用人單位存在性別歧視,二是她本人缺乏工作經驗。友好醫院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向一心有志于從醫的小倩發出邀請,這是第一個方面。同時,小倩一家人通過征婚找工作,實屬無奈,醫院出于同情,更為小倩今后人生發展中的心理健康著想。最后,友好醫院希望通過這個行為讓小倩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自己有一個理性的定位。
當記者再次見到小倩時,她已經在武漢友好醫院開始了實習。身著白大褂的她,臉上滿是好奇與憧憬,找工作時的陰霾已經一掃而空。從她的眼中,記者讀到了她為自己設計的美好未來。
劉小倩是幸運的,但事情的影響并沒有結束。它留給我們許多反思:大學一再擴張,是否考慮了就業市場的需求?除了專業知識,學校中是否應該開設專門的職業發展課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求職者是否應該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再去抱怨用人單位的挑剔和歧視?(應被訪人物的要求,本文人名均為化名)
專家看“職業”與“婚姻”
社會學者如是說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梅志罡教授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面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與不同的解決方式。據調查,目前城市中有80%的人是依靠社會關系網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的。該事件中的劉小倩缺乏這樣的社會資源,屬于求職中的弱勢群體,她的家長采取“網上求助”的方式,實際上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是想借此方式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這么做其實很理性。
劉豐夫婦的做法,不僅從側面反應了劉小倩的依賴心理,而且“賣自己的幸福”與“高定位的工作”這兩點還體現了婚姻觀念的功利傾向,因為只有這樣的兩點結合才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才能達到廣告效應。
為什么要強調平民化呢?因為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得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階段,所以大眾化的教育中就應該接受平民化理性的選擇,不要好高騖遠。大學生應該持平民化的心態進入社會,把自己與社會大眾放在同一平臺上。
這段時間女大學生為找工作先征婚的的消息屢見報端。在職場中,女性將婚姻與工作捆綁在一起的也不少見。為什么會這樣呢?還是因為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女性人格的依附性仍然存在,女性應該具有更強烈的男女平等的性別意識。職場遵循的是政治、經濟規則,家庭遵循的是平等規則,明白了這一點,女性才能真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職業規劃專家如是說
了解到劉小倩的故事后,本刊與小倩取得了聯系,特請專家給小倩做了職業測評,以幫助小倩找到更準確的職業定位。根據劉小倩的人才測評結果,職業咨詢顧問對小倩的職業發展給出了一些建議。
北京北森測評技術有限公司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謝偉
大學生要準確定位,了解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小倩在找工作之前,如果對自己的特征有一個了解,會大大提高工作定位的有效性。經過分析,小倩性格較為內向,但善于邏輯思考,喜歡用宏觀、預測取向的思考方式處理事情,對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喜歡具有風險的事情。正因如此,她可能沒有精力關注當前事情的細節。她適合的工作領域應該是能夠發揮其思考能力、具有一定自由度的空間,并且不能是瑣碎細致的工作,否則久而久之會產生壓抑感,從而降低她的工作效率。
小倩選擇進入醫學領域,醫學行業的一些特點還是比較適合小倩的,因為醫學領域可以充分發揮她出色的推斷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風險性。但是小倩性格中有過分理智的一面,往往忽視情感和現實,察覺不到他人的需要,而體察、同情病人的痛苦是醫德中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因此小倩如果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就需要真實地對待自己的情感,學會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受,學會理解別人,培養對他人、對待瑣碎細節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