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是你的人生挑戰。在飛快變化的現代社會,穩定的工作離大多數人已經越來越遠,如何在職場中成功應戰;在求職時脫穎而出;在遭遇職場瓶頸時迅速轉型……這些都成為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本書將讓你看到時代的變化,告訴你應對變化的職場新準則、新思維,讓你擁有飽滿的激情和意識去迎接每一份挑戰。
“短命”職場:你一生可能換20份工作
下面這些數據,說明了就業穩定性正在逐漸衰退:
50年前,一份工作的平均壽命是23.5年。到1996年,這一數字降低為3.5年。也就是說,如果你20歲開始工作,等你32歲的時候,你大概已經換了8份工作,到你退休的時候,你可能換過不少于20份工作。
人們將不再消極地看待跳槽。在10年前,如果有人10年間換了3個工作,那他將被貼上“不斷跳槽”的標簽,那代表著缺乏忠誠,是一個不可信賴的人。現在,人們的思想轉變了,雇主們會想:“如果他真的那么優秀,為什么要在同一個地方待上10年呢?”
現在,所有的事情都變得不確定。當人們選擇他們的職業道路時,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現在就應該為開拓多領域、多元化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缺乏專業技能會給就業帶來困難。市場就業水平的提高,并非只體現在對高學歷和高技能的要求上。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傳統的工作安排,轉而運營他們稱之為“我”的自己的公司。這種“自由職業者”現象的出現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利。
所有這些趨勢的出現,都在提醒你:與你的父輩相比,你應該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去管理自己的事業,因為你的事業前景會隨著這場變革而不斷改變。但如果你提前做好了應變準備,困境也可能變成機遇。
求職暗器:F.A.M.E準則
在你的求職過程中,你需要掌握4條基本準則。綜合起來,我們稱之為Monster的“F.A.M.E.準則”。它們是:
像自由職業者(Free agent)那樣思考:由于每一份工作安排都是臨時的,所以自由職業者傾向于關注當前的目標和下一個目標……以及接下來的一系列目標。即使他們現在的工作非常順利,他們也會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如果你現在有一份全職工作,即使目前不想跳槽,你也應該了解你的下一個發展機會將會在什么地方出現。你可以通過與其他部門主管交談,閱讀一些專業期刊,有目的地訂閱電子郵件通訊簡報,或者向職業顧問咨詢,與同行交流來獲得相關信息。
像運動員(Athlete)那樣訓練:每名運動員都知道,如果他們想在比賽中獲勝,就必須刻苦訓練。那么對于求職者來說,訓練代表著什么呢?實際上它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明確的目標,努力投身其中;通過基本訓練獲得自信;從錯誤中得到經驗;時刻留意自己關注的市場。記住,在職業管理中,只有得到那份“對”的工作,你才算真的贏了。
像營銷人員(Marketer)那樣準備:所謂營銷,其實就是給別人留下清晰印象的過程。當你在事業中一步步前進的時候,每一次求職都是一個機會,你可以通過它得到發展、提高,甚至你的“個人品牌”也會隨之變化。所謂“個人品牌”,就是指你向雇主展示的那些技能和專業聲譽的組合。要想成功塑造自己的個性品牌,你必須做到被聽見、被看見、被記住、被青睞、被尊重。
像企業家(Entrepreneur)那樣工作:這里對企業家的定義是:即使周圍的人都認為你瘋了,你依然相信自己的那個想法是偉大的,并會為了那個想法投身于一線,努力拼搏。在求職的時候,可以多做新的嘗試,這樣有利于減輕反復申請工作的挫折感,同時也可以找到新的機會。要善于創造,善于革新。在求職中這種適時調整指的是:全球化、技能轉移、改行、改變安排、改變你提供的價值。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依然沿用舊有的求職方法,沒有認識到這20年來就業市場發生的巨大變化,那么當你按照Monster的“F.A.M.E.準則”行事時,你將會立刻自他們中間脫穎而出,最終得到你今天根本無法想象的理想工作。

非貨幣價值:我做我喜歡做的,不是為了讓人關注
問問你自己:你喜歡做什么?你可以幾小時一刻不停地談論什么話題?你的答案可能為你指明了下一份工作的內容。如果你不喜歡現在做的事情,你就不會在這個領域繼續深入發展。要知道:對工作的熱情,可以將成功和快樂同時帶給自己。
你可以說服自己去努力工作,但是你不能憑空捏造出你對它的熱情。熱情是對一項活動、一條原則、一個人或是你的工作成果的承諾和全情投入。當你對朋友說:“我太投入了,把別的都給忘了”,他們在你身上看到的就是那種熱情。但是熱情并不等于自負。真正的企業家知道,熱情可以把你帶上云端,而自負只能讓你剛愎自用。自負的人經常這么說:“嗨,看看我,我多么偉大啊!”而熱情的人會說:“不管有沒有人關注,我都要做這件事。”
然而對工作的熱情和責任感不是偶然產生的。實際上,你在職業道路上的每個選擇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為了把你的熱情帶到工作中,我希望你從7個至關重要的方面開始思考:價值,文化,學習,滿意度,前景,人際關系和使命感。
大多數人都想多掙點錢,或者掙更多的錢,錢的確是很重要的激勵因素。而那些在工作中能夠真正感到快樂的人更多的是被某種價值激勵著,這種價值超越了銀行存款的影響力。在工作中,有些比錢更重要的東西應該引起你的重視。
工作的滿意度很重要。大部分人認為,他們寧愿掙得少一點也愿意干得開心點。如果你在對理想工作的預期中,加入對非貨幣因素的考慮,那么無論在滿意度還是在金錢上,你以后都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職場借力:職業咨詢師和就業指導人
求職者犯的最大的錯誤是:求職時考慮的就業范圍太狹窄。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有盲點,比如我們時常會對自己這樣說:“這份工作只有那些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才能做”或者“我在原來那家公司從來沒做過這種工作”。我們頭腦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條條框框:“如果我是位老師,那么教書就是我惟一能做好的工作了。”還有非常普遍的盲點是,人們對自己事業存有直線性的思維框架——“不是升職,就是離職”。如今的職業道路通常不是按一條直線上升到所在行業的最高層,那些僅僅關注自己目前的從業領域的人,自己放棄了很多值得探索的機會。
對于一份新工作來說,你應該了解這樣一個事實,每家公司都有它自己的文化、規則和系統。你未來的工作可能是與客戶和供應商打交道。你和他們保持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決定了你未來事業的發展——是將自己的職業之路拓展得更遠更寬,還是只能像只滾輪子的老鼠一樣,無聊地在原地打轉,度過自己的余生。
記住,求職本身就是你發展良好工作關系的好機會。你可以將身邊的社交關系網作為自己求職的基礎。和工作中認識的朋友們建立工作之外的和諧關系,對你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其實,許多人能幫你找工作,但是大多數求職者對找工作持有一種隱晦的態度,他們不愿意為此求助于朋友或者其他專業人士。在向雇主推銷自己的時候,他們往往無法放松。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狀況,他們每天都向外投遞簡歷,卻從來不敢真的站在別人面前。但是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建立社交關系——私人領域的和專業領域的,這些人將把你和你的下一份工作聯系起來。
當你準備開始求職,或者打算跳槽的時候,職業咨詢師和就業指導人可以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他們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關注的對象不同:職業咨詢師更多地關注你的思想、感覺、事業心,以及人生的重大決定。通過特定的咨詢,你會更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將要做出的選擇。就業指導人更關注能幫你贏得就業機會的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培訓和練習,他們將為你贏得求職這場比賽的勝利。就業指導還會教你如何變得樂觀,讓你超越自己做得更好,掃除所有阻擋你前進的障礙。
職業咨詢師和就業指導人能給你的服務項目包括:通過咨詢幫你挖掘那些以前沒有考慮到的可能性,幫你制作簡歷,指導面試,測試職業取向等。
坐到對面:假如你是做出聘用決定的人
在求職中你的所謂“客戶”,就是那些能做出聘用決定的人。
你對桌子那邊的面試官了解得越多,你的求職就會越有效率,他們就可能對你幫助越大。所以為了更有效的求職,你需要了解下面這些人:通過工作社交關系網和你聯系的人;閱讀你簡歷的招聘人員;為了招聘某個職位的員工,面試你的人;就工作待遇與你商談的人;以及在你的求職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人。
大多數求職的人甚至根本不去考慮招聘主管有什么樣的任務目標。他們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推銷自己上面。當然,毫無疑問,你以前也是這么做的。但是好的推銷人員并不總是在談論自己的產品……他們要去了解客戶的需求。在購物的時候,每個人都愿意以一個公平的價格買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尋找人才填補職位空缺其實和購物是一個道理。
對于專業招聘人員來說,他們招聘來的員工的質量及其所做出的貢獻就是考核他們工作績效的依據(比如,新員工多快就能適應崗位,并在崗位上發揮作用。對某些公司來說,新招來的員工能在公司干多久也是考核的重點)。所以,招聘人員看到你的時候就會琢磨:“把這個人招入公司會對我的績效有什么影響呢?”
大多數招聘人員會帶著3個問題去篩選簡歷:
1.這名應聘者是否擁有這份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識?
2.我們會喜歡和這個人一起工作嗎?
3.我們能用合適的薪酬將他吸納進來嗎?
一名招聘人員一天可能要收到上百份簡歷,然后經過篩選后將它們減少到20份。他們還必須把這20名應聘者最后縮減到5名。你的目標就是讓自己成為最后這5名中的1名。為此,你需要吸引他們的注意,需要做足準備,需要向他們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并且證明自己對對方公司有了基本的了解。當然,在這方面你了解得越多越好。不用擔心自己“準備得太多了”,準備工作永遠不會太多。
(摘編自《狩獵職場》,中國社會勞動保障出版社出版,杰夫·泰勒、道格·哈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