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生物最重要的一種本能。因為不吃東西,生物便不能維持生命,更不能生長。所以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做其它的事。”然而,吃東西,看起來十分簡單,其實,里面卻埋藏著很多很多的學問。“咀嚼”就是其中之一。
誰都知道,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食品也快速地向精、細、軟的方向發展。因此,現代人進餐的時間,已經由過去的20~30分鐘,減少到10~15分鐘,甚至還要少。為此,現實生活中的不少人逐漸喜歡上了“狼吞虎咽”“邊走路邊吃”“邊做事邊吃”“只顧吃軟不吃硬 ”等進食方式。于是他們的進餐,也就慢慢地喪失了一個自身應有的功能——咀嚼。
然而,何為咀嚼?很簡單:“食物進口,牙齒工作。”這就是咀嚼。所以,咀嚼是牙齒把食物咬碎研細的過程,在醫學上,人們稱之為“物理性消化”。它像磨子一樣地把食物加工磨碎;同時,口中的唾液腺不斷地分泌唾液,使食物變成濕潤的食團,并有少量淀粉開始發生化學分解,配合舌頭的攪拌,將食物送到胃里。胃用蠕動的胃液,把口里送來的半消化食物進行再加工,使其成為細膩濃稠的半流質漿糊,輸送給下一道“工序”——腸。腸,再精心篩選,加工分門別類,把精華部分輸送全身,把糟粕排出體外。所以說,人體的消化系統擔負著攝取養料、維持生命的任務,它的各道“工序”分工精細,配合默契,步調一致,各盡其職。“誰”怠工偷懶,都會給下一道“工序”帶來“磨難”。為此,生理學家告誡世人:對于食物,牙齒嚼得越精細,胃的消化越充分,腸的吸收越完全,那么對人體的健康就越有益。
其實,吃東西的目的人人都知道,為的是吸取營養。但吃東西應該細嚼慢咽,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再說,細嚼慢咽,好處甚多:味美食欲高——細細地咀嚼,可使食物美味與舌頭表面的味蕾充分接觸,既可讓人品嘗出鮮美的味道,而增進食欲,又能促進消化腺的分泌。所以,食物在口腔時間越長嚼得越細,那么,唾液分泌越多,營養的吸收利用越好。
幾年前,日本營養學家西崗一曾發表過他研究多年的成果——細嚼慢咽,這不僅可以防病,而且還可以防癌。他觀察到人們咀嚼食物時,分泌出來的唾液成分與平時分泌的不同,咀嚼食物時的唾液能在20秒鐘內使致癌物(亞硝酸化合物、黃曲霉素B等)喪失活性。其原因是它含有比平時豐富得多的成分:13種酶、11種無機鹽、9種維生素、多種有機酸和激素。其中,過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酸酶和維生素C等具有很強的抗癌效果。
可喜的是,時隔不久,西崗一的研究成果真被日本考古學家的新發現所證實:日本江戶時代一位叫德川家康的人,進餐的食物與現代普通家庭的食物大體相同,其熱量也一樣,由于他每餐進食咀嚼1500次左右,使他在當時平均壽命只有50歲的情況下,活到了75歲,從而成為了日本江戶時代少有的壽星。
在英國,30多年前也曾有個醫學家安納,他為了體驗細嚼慢咽的好處,每一口飯都要咀嚼成百次以后才下咽,每頓飯只吃30口,所吃的食物也是一般的。過了好幾年,經過體格檢查,身體非常強健。可見,盡可能地把食物嚼碎再下咽是很有好處的。因為只有充分的攝取食物中的養料,生命才能賴以維持,健康才能得以保障。
看來,細嚼慢咽不但有助于消化,更有利于健康。不過,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要重視細嚼慢咽,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提倡。因為,積累性地咀嚼效果,往往是在多年后才能顯示出來。西崗一告誡世人:“咀嚼是人人都具有的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防癌利器。”科學的忠告,很值得人們思考:如今,癌癥仍是威脅人類生命的大敵,癌癥的發病率仍在與日俱增,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將這自身防癌的武器用起來呢!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存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戒鑒,后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