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1日,丁俊暉出生在江蘇宜興的普通家庭。3歲時,家里做起了批發香煙、副食品的小本買賣,生意還算不錯。8歲的丁俊暉第一次接觸臺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和天下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父親丁文鈞對兒子的未來充滿了期許,只是與其他家庭不同的是,丁文鈞選擇的是不被他人理解的“臺球之路”。
兒子學球后,只有小學文化的丁文鈞開始收集資料、觀看各種比賽,仔細揣摩每個著名球手的角度和走位,總結出來寫成書面資料,再一點點教給丁俊暉,“如果不是后來幾次搬家弄丟了,現在我真會出書。”為了兒子能隨時練球,丁文鈞關閉了副食店,投資40萬元開了間臺球房,七張標準的斯諾克球桌專門留出一張給兒子練球。每個月花七八百元雇來臺球手,充當丁俊暉的兼職教練。丁俊暉還記得自己的第一根球桿價值500元。
丁俊暉很快就打遍宜興無對手。不滿足的丁文鈞開始帶著丁俊暉四處比賽或觀摩,無錫、上海、廣州……那時看比賽不用買票,只要有大型比賽,就能看到丁俊暉父子的身影。1997年11月去廣州看比賽的十來天里,父子倆的開銷,包括住宿費、伙食費、車費,每天的花費大約是200元左右,類似的經歷在丁家父子的行程中經常出現。
由于經常在外,丁文鈞無暇顧及生意,球房生意慘淡,最終血本無歸;賣房時,買家吃定他們等錢急用,叫價20萬的房子硬是被壓價到14萬多。在鄰居的眼中,這家人為了臺球,孩子書不念了、生意不做了,房子也賣了,“在廣州打球就是賭博,他們夫妻倆帶著孩子去打,真是不務正業。”
賣房子的錢除了還債沒剩多少,舉家遷往廣州后,丁文鈞在俱樂部的球館里幫工,一個月掙500元錢,球館給他們父子提供三餐,也就是兩三塊錢一頓的盒飯。陳習娟的伙食還要另付,240元一個月。扣除這些,全家就剩下200多元生活費。球館員工宿舍外面不到6平方米的走廊,靠近廁所的地方用木板隔出一個小角落,就算是一家三口的容身之地。廣東天氣熱,又買不起風扇,三口人擠在一張床上,只能側著身睡。有時半夜丁俊暉醒來,發現媽媽沒睡覺還在為自己趕蚊子。
在東莞,由于高強度的訓練,當時讀初一的丁俊暉只能再次退學。丁俊暉平常訓練的比賽廳是一個單獨的房間,對外每小時的消費是120元人民幣,但他一直是免費使用的。在這個30來平方米的屋子里,丁俊暉經常一呆就是一天。
雖然讓兒子輟學,丁文鈞卻有自己的打算,他專門請了家教,每天補習兩小時英語課,每小時25元。為的是父子倆共同的憧憬——有一天丁俊暉能去英國打球。
2002年,15歲的丁俊暉獲得了8個大賽冠軍,其中亞洲錦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和亞運會的冠軍頭銜,為他贏得了3個職業排名賽參賽資格。這引起了英國方面的極大關注。2003年,丁俊暉年滿16歲,世界臺聯立即給他發出工作簽證,8月份丁俊暉踏上了去英國的征程。一個月后,他正式轉入職業球手。
丁俊暉在英國威靈布勒小鎮的生活基本上是三點一線,每天早上10點到晚上6點坐班車去威靈布勒斯諾克學院練球,回來就在家里看《三國演義》,或者看碟。每月的生活費基本控制在400英鎊左右。為了讓丁俊暉盡快融入國外的生活,丁文鈞在當地又請了家庭老師,每周補習兩堂英語課(這筆費用由經紀公司負擔)。
從東莞的東英臺球俱樂部到留學英國,再到去年年底從東莞搬到上海,丁文鈞詮釋著自己那句“人,不要賭,但要搏”的人生格言。在一次次棋行險招中,丁俊暉父子的“斯諾克”冒險之旅,開始見識到了美妙風景。
當丁俊暉成功闖入中國公開賽的決賽后,嗅覺靈敏的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立即放棄了原定時段的F1賽事轉播。調查數據顯示,決賽當天的電視直播國內收視率突破1億;丁俊暉奪冠的第二天,北京市西城區某體育用品商店出現了臺球桿脫銷的情況……丁俊暉掀起的“臺球熱”愈演愈烈;丁俊暉11歲時無意中說過的“讀書無用論”,也被各路媒體翻出來炒得沸沸揚揚。又一則家庭式培養案例的成功.像一塊石子,在持有傳統教育觀念的家長心中泛起了陣陣漣漪。
丁文鈞如是評價自己的孩子:技術好、心態成熟,年輕氣盛容易激發潛力,“5000年才有一個”。除去夸張自戀的成分,卻也是實情。“就算按照我從前的方法、一樣的投入,誰都無法成為第二個丁俊暉。”不可同日而語的物價水平、成長機遇、比賽環境,成為丁文鈞篤定“丁俊暉模式”無法復制的重要原因,“再說,為什么要成為第二個丁俊暉呢?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十余年來,在兒子身上的投入,包括訓練器材、比賽經費、教練的報酬、全家生活費等,丁文鈞大致估算已花費70萬元左右,雖然從1997年起丁俊暉開始贏取比賽獎金(第一筆冠軍獎金1000元)、俱樂部工資(每月3000元)、企業贊助、政府獎勵等等,但“成本至今沒有收回。為了生存,每次比賽我們只能贏,不能輸”。去年丁俊暉回上海參加國內比賽,雖拿到了冠軍獎金一萬元,但因為他從英國往返上海的機票就要八九千,加上其他費用,最后還是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