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開國功臣劉基,即劉伯溫是歷史上的位傳奇人物。他是一位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智達之士。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說法。他不但幫助朱元璋制定策略平定天下,在治理國家上也有著卓越的見解。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新生的大明王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劉基深諳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認為,治國好比修葺住宅,應該去腐惡、換新材,主張唯才是舉,排斥一切宗派偏見。
左丞相李善長是朱元璋最早的謀士,被封為左丞相、太師、韓國公。由于李善長日漸專權,朱元璋對他產生了猜忌,想把他換掉,便請劉基推薦合適的人選。盡管多次遭李善長謀害,劉基卻替李善長辯護說:“李善長是建國的功臣,德高望重,深得眾將擁戴,能調和諸將,不宜更換。”朱元璋說:”他幾次要謀害你,你還替他說話?看來,你既有大功,又忠心誠實,可以代他為相。”劉基連連叩頭推辭道:“更換丞相就像更換梁柱一樣,必須用大木,若用細木替代它,房屋立刻會傾覆。臣駑鈍, 豈能受此重任?”朱元璋方才作罷。
后來,朱元璋想任用楊憲為相。盡管楊憲和劉基關系一向不錯,他卻沒有為楊憲說好話,他說:“楊憲雖有相才,但器量不夠,當宰相要‘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萬不可意氣用事。”朱元璋又問:“那么讓汪廣洋做丞相如何?”劉基答道:“他心胸狹窄比楊憲更甚。”朱元璋又問及胡惟庸,劉基說:“當丞相好比駕車,胡惟庸非但駕不好車,還會把轅木弄壞。”一番品評后,朱元璋說:“做我的宰相,沒有比先生更合適的了。”劉基力辭說:“臣性情過于剛直,嫉惡如仇,又不能耐心去處理紛繁的事務,如要當丞相,肯定會辜負陛下的恩德,天下不患沒有人才,只要明主悉心訪求,一定可以得到合適的人選。目前這幾個人確實都不合適。”
但是,朱元璋最終沒有聽從劉基的勸告。他先后任用了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為相,結果正如劉基所說的那樣,都出了問題。
楊憲上任后,果然器量狹小,嫉妒刻薄。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初來乍到,情況不熟,凡事都任由楊憲專政。但楊憲仍然覺得汪廣洋是塊擋路石,唆使侍御史劉炳彈劾汪廣洋,導致朱元璋將汪廣洋放歸鄉里。楊憲對此結局還不滿意,又上奏請求將汪廣洋流放海南,并指使劉炳對汪廣洋提出新的彈劾內容。后來,朱元璋察覺楊憲心術不正,遂下令將楊憲、劉炳處死,重新召回汪廣洋。
汪廣洋回到朝廷后與胡惟庸同流合污,見風使舵,無所建樹,對劉基也嫉恨在心。胡惟庸毒害劉基案發后,他還在朱元璋面前欺騙包庇胡惟庸,朱元璋一怒之下將其賜死。
胡惟庸在中書省主政時間最長、權最重,驕橫跋扈,不知節制。他擅自決定官員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全都隱匿不報。各地喜好鉆營、熱衷仕途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相巴結,饋送財物不計其數。他得知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招兵買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涂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了朱元璋的極大注意。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于市,墜死車下,胡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殺了胡惟庸,并趁機取消了中書省,立下法度,以后不再設丞相一職。
洪武八年(公元1 375),劉基為胡惟庸所害,病卒家鄉,享年65歲,謚文成。胡惟庸案發后,朱元璋追思劉基生前所言,懊悔不已。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朱元璋頒誥,令劉基子孫世襲伯爵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