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是中國近代教育家,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他的語言生動風趣,富有哲理性。
當時南開是私立學校,經費需要向社會各界募捐,有學生提出:“我們不要官僚軍閥土豪劣紳的臭錢!”張伯苓校長卻說:“美麗的鮮花不妨由糞水澆出來的。”
為辦學要到發達國家取經。他通俗而形象地說:“把他們煉成的仙丹吞到咱們的肚子里。”
張校長告誡學生,只要苦干就可以有所作為,化不能為能。他不同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如果能有米,人人都可以做炊,那還用得著巧婦?沒有米,能想辦法弄來米做炊才是巧婦。”
張校長鼓勵學生苦干,但又怕年輕人急于求成而壞事,他以燉肉為例說:“燉肉要慢火,長燉,不能性急,肉自然又爛又好吃。若心急,一會揭開看看,一會揭開看看,這鍋肉是燉不好的。”
1929年南開女中部第一屆學生畢業,張校長講話既幽默又深刻。他說:“你們將來結婚,相夫教子,要幫助丈夫為公為國,不要要求丈夫升官發財,男人升官發財以后,第一個看不順眼的就是你這個原配夫人。”
1931年中國文學系建立,張校長親自過問課程設置,并提出中肯意見:“文學系當然要讀文學,但學生畢業到社會上應具備就業能力,不能餓著肚子作詩啊!”系領導聽取了校長的重要意見,在高年級增設了一些實用課程。
上世紀40年代張伯苓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重慶南開中學有個15歲的學生對此寫了篇題為《走錯了一步的張伯苓》的文章,發表在重慶大刊物《新聞天地》上。張校長非常賞識這個學生:“不管他說得對不對,才念高一就敢在雜志上指名道姓地批評他的老校長,這說明他沒白念南開,也說明我們南開教育的成功。”
張伯苓早就同妻子說:“我不能給孩子們留錢。錢多了,他們就不想做事了,豈不害了他們?我教他們一些德行,夠他們一輩子享用不盡。”他去世后,家人收拾遺物,見他的錢夾里只有7元錢,而他的精神遺產的確讓后人享用不盡。
(周軍薦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