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全文公布了1998年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的一部分簡牘,通過對相關漢簡的分析考證,認為現小方盤城為玉門都尉府,而漢代位于敦煌西北的玉門關址在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長城線上。此文對漢代玉門關址的位置進行了再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漢簡;玉門關
中圖分類號:K8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06)04-0067-05
收稿日期:2005-01-01
作者簡介:李巖云(1967—),男,甘肅省敦煌市人,敦煌市博物館副館長,館員。
傅立誠(1950—),男,甘肅省敦煌市人,敦煌市博物館館長,館員,主要從事敦煌史地研究。
1998年10月,為配合小方盤城的加固維修工程,敦煌市博物館在小方盤城漢代遺址南側的廢墟文化層中挖掘清理了一批漢簡。2003年,敦煌博物館邀請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漢簡專家初師賓先生與本館專業人員對這批簡牘進行了初步整理。通過對相關漢簡的分析考證,對探求玉門關與玉門都尉府的具體位置具有重要價值,對于弄清小方盤城周圍相關設施也有重大參考,結合敦煌博物館多年來對小方盤城附近勘察成果,進而對玉門關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一自上個世紀以來,關于玉門關址的主要學術觀點
從上個世紀初期以來,學界有關此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已近百年,斯坦因、向達、夏鼐、閻文儒、陳夢家、馬雍、吳仍驤、李正宇等學者認為最早的玉門關在敦煌西北,不是從敦煌東邊遷過來的,后才東遷至敦煌以東①。沙畹、方詩銘、王國維、勞干、趙永復、趙評春、李并成等學者認為最早的玉門關應在敦煌之東,后才遷至敦煌西北,隋唐時期玉門關又東遷至現安西境內②。兩派學者對玉門關址爭論的焦點莫不過圍繞最早的漢代玉門關是在敦煌西北,還是從敦煌之東遷至敦煌西北而展①此觀點見諸于:斯坦因著, 趙燕,謝仲禮,秦立彥譯《從羅布沙漠到敦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71—274頁,2000年;向達,《兩關雜考——瓜沙談往之二》。載《真理雜志》1944年第1卷4期。第389~398頁;夏作銘《新獲敦煌之漢簡》,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第235~265頁。1948年;閻文儒《敦煌史地雜考》.載《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2卷第5期,第96~126頁;陳夢家《玉門關與玉門縣》。載《考古》1965年第9期,第469~477頁;馬雍《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載《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134~137頁;吳礽驤《漢代玉門關及其入西域路線之變遷》,載《中亞學刊》第2輯,中華書局1987年版;吳礽驤《玉門關與玉門關候》,載《文物》1981年第10期;李正宇《新玉門關考》,載《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岳邦湖,鐘圣祖著《疏勒河流域漢長城考察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0~99頁。②此觀點見諸于:方詩銘《玉門關位置辯》。載《西北通訊》。1947年第1卷第1期,第14~16頁;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序文,中華書局,1993年; 勞干《兩關遺址考》,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第287~296頁,1943年;趙永復《漢代敦煌郡西境與玉門關考》,載《歷史地理》第2輯第88~91頁,1982年;趙評春《西漢玉門關、縣及長城建置時序考》。載《中國地理歷史論縱》1994年第2期,第45~57頁。李并成《漢玉門關新考》,載《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9~139頁。
開爭論的。至于說以后玉門關的東遷,那是后話,本文暫不作闡述。
二出土漢簡證明小方盤城為玉門都尉府。
筆者從事敦煌田野文物保護工作多年,多次對小方盤城周圍地理環境進行考察勘探,結合此次出土的簡牘,以為對小方盤城及漢代玉門關關址設置地點應重新予以考慮與認識。此次發掘出土簡牘的地點在小方盤城南側27.5 米的地方,共開設5米×5米的探方16個,出土與府有關的簡牘有(圖版17:1-6):
1.□有卒史以下廿四人,積廿四月十四日(Ⅱ98·D·X·T1:19)(圖版17:1)
2.尉丞望對課府(Ⅱ98·D·X·T2:14)(圖版17:2)
3.言府書移吏(Ⅱ98·D·X·T2:42)
4.盡其夜毋盜賊發水火為害犯法不覺知者府(Ⅱ98·D·X·T4:18)(圖版17:3)
5.[FK(]∕[FK)]五□□六□□□玉門都府時[FK(]行[FK)]丞事玉門候(Ⅱ98·D·X·T1:04)(圖版17:4)
6.鴻嘉四年五月丙申朔乙卯敦煌玉門都府君丞敢言之府記(Ⅱ98:D·X·T2:11)(圖版17:5)
其一人削工一人治席
一人門府門一人治革
7.二月廿三日乙巳卒十九人作簿
一人守庫一人治葦篋
二人養傳馬二人治府上清
二人治外園二人治內園
五人除司馬丞舍屋上沙
(Ⅱ98·D·X·T4:28)(圖版17:6)
簡Ⅱ98:D·X·T1:19是功勞簿,記錄的是卒史以下二十四位官吏的冊子,勞按月日計,二十四人共積勞二十四個月十四天。在漢代邊塞地區有二個“府”極其重要,即太守府與都尉府。太守府和都尉府屬吏,分為“閣下”和“諸曹”。“閣下”指府長官治事之所。諸曹為官府分科治理政事的處所。在二府“閣下”均設掾、卒史、屬、書佐等屬官[1][P320-326]。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來敦在小方盤(T14)北約60米土丘曾出木簡“卒史各百石員二人”一枚(沙氏391、敦簡426)。卒史是二府常設的官吏,帶有軍事性質。此簡所錄卒史應是玉門都尉府“閣下”所設之卒史。簡Ⅱ98:D·X·T2:14 是考績簿?!拔矩奔础岸嘉矩?,是都尉的副手,相當于副都尉,“望”是尉丞的名字,“對課”是按照標準進行考核,“府”指都尉府,就是說由尉丞望按照標準對都尉府官吏進行考核。簡Ⅱ98:D·X·T2:42的內容是都尉府轉發給某一吏的文書。簡Ⅱ98:D·X·T4:18是值班記錄,當系一個叫不覺的人將夜間值班無盜賊、無水火災害、無犯法等詳細情況告知都尉府。簡Ⅱ98:D·X·T1:04前半部殘損嚴重,義不可解,依僅存的簡文分析,應是玉門都尉府簽發下告玉門候(即馬圈灣候官,D21)[2]的一份公文。簡文中的玉門都府應是玉門都尉府。漢制都尉府發文要由都尉、丞共同會簽,某一官員缺任由他官代理稱為“行”,丞缺由他官代理稱為“行丞事”,此文件丞缺,可能由都尉“時”代行丞事。簡Ⅱ98:D·X·T2:11是紀年簡,鴻嘉是漢成帝劉驁的年號,鴻嘉四年即公元前20年,丙申是四月的朔日干支,即第一天,乙卯日就是該月20日。玉門都府就是玉門都尉府,“君丞”是對“丞”的尊稱,府記就是玉門都尉府發出的文書。該簡是鴻嘉四年四月二十日玉門都尉府簽發的一份上報文件。簡Ⅱ98:D·X·T4:28是某年二月二十三日乙巳(可能是該月的正塑)卒十九人勞作簿。據簡文載,共計有十九人分工進行不同的勞作,簡文中“門府門”、“治府上清”之府應指都尉府。前面列述,不論玉門關是從敦煌以東遷至敦煌西北也好,還是始自兩漢終極俱在敦煌西北也罷,對敦煌西北玉門關址的位置只有二觀點,或曰小方盤城為漢代玉門關,或曰小方盤城是都尉府,關口在他處。以上7枚木簡所錄事件都與“都尉府”有關?!稘h書·百官公卿表》:“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庇械膶W者認為玉門都尉非“關都尉”,從本次出土的涉及玉門關的大量木簡看來,筆者認為玉門都尉就是玉門都尉府之都尉,即部都尉、關都尉,玉門都尉、玉門關都尉應是公文在使用過程因書寫繁簡情況不同而對部都尉名稱的不同叫法而已,實則一回事。西漢時,在遠離敦煌郡西北90公里的邊塞地區,能夠冠以“府”之名號的只有玉門都尉府。這次出土木簡的地點就在小方盤城南障墻外不到30米的距離,由此可以肯定地說,小方盤城為西漢玉門都
參考文獻:
[1]張德芳.漢簡所見邊塞地區的官吏組織與侯望系統[A].敦煌陽關玉門關論文選粹[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2]吳礽驤.玉門關與玉門關侯[J].文物,1981,(10).
[3]吳礽驤.漢代玉門關及其入西域路線之變遷[A].中亞學刊[C](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
[4]奧雷爾·斯坦因著. 趙燕,謝仲禮,秦立彥譯.從羅布沙漠到敦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岳邦湖,鐘圣祖.疏勒河流域漢長城考察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敦煌懸泉漢簡釋粹[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包菁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