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1207.419 文獻標識碼:A
[續20D5年第3期]
《人鬼鑒》(京劇)編?。黑w孟祥
由寧夏京劇團于1983年演出的《人鬼鑒》,全劇共分九場,分別是:春游打賭、背判遇卜、改文贈香、換正趕考、落第救娥、李代桃僵、驚艷顯形、觀畫定計、各得其所。
劇情是:陵陽書生朱爾旦與友春游打賭,背負十王殿判官,巧遇落魄書生卜實仁,慷慨好客的朱爾旦交了人、鬼兩個朋友。朱爾旦為卜治病、幫助其趕考,變賣家財,傾其所有。陸判教朱爾旦作文,并代為換上慧心。卜實仁知其情,考前灌醉朱爾旦,使之未進考場。朱爾旦在返家途中,為御史小姐吳美娥解危,自己卻挨了惡棍楊大年一頓責打。楊大年賊心不死,當夜潛入美娥閨房,欲辱美娥,遭拒,揚刀殺美娥。陸判念與朱爾旦相交甚厚,主動為賢德貌丑的朱妻換上美娥頭。卜實仁高中后重返陵陽,見朱妻貌美,頓生邪念,定計陷害朱爾旦。公堂上,陸判捉來殺人兇犯楊大年,卜實仁的陰謀敗露。隨之,陸判將美丑善惡逐一辨明。
看這個新編聊齋戲,與讀上述幾個傳統戲有著迥然不同的感覺。盡管它們全是根據同一篇《陸判》改編的戲,但是明顯有著涇與渭、良與莠之分。至于《人鬼鑒》高在何處,突出一點的是編劇在精心設置的人物關系中,著力于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
該劇在設置的人物關系上,不再如原作中陸判與朱爾旦的單純友情關系;而是把朱爾旦置于既與陸判,又與新添加的一個新人物——卜實仁的友情關系中,從而使朱爾旦立于鬼朋友陸判、人朋友卜實仁的關系之間的發展變化中,使三者的思想性格都得以充分展示。而該劇的喜劇結局,正是三者依著各自性格邏輯以及交織一起的行動決定了的。
在正直真誠的陸判與豪放誠摯的朱爾旦的交往中,先是陸應邀來到朱家,提出“愿與朱公于交個朋友”。在易盞交酬之間,陸為朱批文改篇,令朱心悅誠服。一聲“恩師”稱謂,對朱來講是發自內心的敬佩;對陸來講,他要終生鼎助。這之后,陸有了一系列行動:為朱換慧心,為朱排除名落孫山的煩惱,為朱妻調換妍頭,即使為“易頭”左遷降職,也心甘情愿;在別離時,傷感之余,仍不忘叮囑摯友:“別知音聲咽喑淚落難禁,贈數語勸摯友以表寸心。(‘搖板’)塵世間人似海魚龍雜混,君豪爽廣交友要辨偽真……”為解救無辜遭誣陷即將被斬首的朱爾旦,陸判不但捉拿人證,及時趕到公堂,揭露真相,痛斥手握生死大權,欲致朱于死地的卜實仁;促成痛失嬌女的吳御史認下朱妻為義女。
這里,尤其要講的是朱爾旦與劇中新增添的人物——卜實仁,在相遇后,由朋友變到仇人的關系發展變化。二人相遇,是在被盜、染病在身的卜實仁為避春寒棲身于十王廟中,巧遇上背陸判回廟的朱爾旦的。朱爾旦對這個落難書生卜實仁,起先是主動邀請卜到自己并不富裕的家中調養身體。卜實仁緊忙拜謝,口稱“恩兄”;進而為使經朱妻精心調養身體康復的卜實仁去趕考,朱爾旦將其妻變賣了陪嫁的衣服、細軟湊上的一份盤纏都給了卜。眾目睽睽之下,卜實仁頓生一計,“恩兄啊!(唱)陵陽山腳遇賊盜,恩兄救我在荒郊。幫弟治病揮金如芥草,為朋友可稱得兩肋插刀。生死之恩我無以為報,豈忍見兄之仕途付東流。撩衣堂前忙跪倒。謝朱兄,辭眾友,自謀生命路一條!”(欲走)卜實仁這以退為進的一招真靈,果然朱爾旦對他大吼:“回來!(唱‘西皮快板’)仕途功名雖重要,怎比朋友情意高。賢弟你安心攻讀去趕考。再提此事你我割席絕交。”清楚朱爾旦為人的卜實仁不但達到了不誤他趕考的目的,而且,在眾人面前他又不失一個正人君子的面子。然而,當眾友給朱資助上一份盤纏后,已了解朱被換了慧心的卜,為避免這個競爭對手高于他,在考前灌醉了朱爾旦,致朱名落孫山,而朱對此根本不疑卜,只怪自己貪杯;再后,卜實仁金榜題了名,出于避免眾人會講他知恩不報,特來朱家探望致謝。然而,已有了權勢的卜實仁當他突然看到友妻由媸變妍時,禁不住欲火上升,全不顧他欲獵獲的對象既是友妻又是恩嫂,竟迫不及待上前調戲。無恥目的沒達到,他又以友人沒瞞他丑妻變佳人的底細,恐嚇友人朱爾旦,威逼友人兼恩人的朱爾旦讓妻。遭對方當即痛斥后,卜一面利用吳御史要女兒心切,挑撥吳認定朱是奪其愛女之人,還為吳支招:“要捉朱爾旦,躲過陸判官,只要‘陰陽寶香’到手,他倆友情必斷!”一面他又以自己編造的“妖法拐女”的罪名,加害于朱爾旦。他是非要致朱爾旦于死地,以達到他奪友妻的罪惡目的。至此,善良真誠的朱爾旦算是真正辨清了這個“披人皮”的“罩衣狼”的丑惡面目。當然,二者關系也隨之由友人關系變成了仇人關系。
難得的是,這個戲在設置、揭示人物之間的關系發展變化中,讓劇中的兩組人物:朱與陸及朱與卜,構成的情節并不是孤立直線、簡單進行的,而是讓兩組截然不同的關系在相互交織中發展變化的。從而使人感到在這并非簡單的對比,而是在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發展變化中,獲得較真實的情趣。比如:對朱從開始就以陸為友,卜背著陸對朱講“交鬼友定帶來意外禍災”,見陸對朱向其請教的文章,認真地“圈點線又通篇改”時,卜似乎忘了他才對朱向他求教時,他對朱講的那句“妙文奇想比我高一籌”的奉承話。而是認為陸對朱的此舉,簡直是“對牛彈琴”。該劇的這種相互交織的人物關系及其發展變化的設置也就凸現所長。不僅使觀眾感到該戲騰挪跌宕,大有“戲”可看,又使觀眾可對“友情”有了比原作更深一層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為突出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該劇在保留原作中的“綠面赤須,貌尤猙獰”、而德才出眾、卓有遠見的陸判,并由凈行扮演外;還在保留原作中那個慷慨豪爽、愚鈍品端的朱爾且的同時,將原來并非貌丑的朱爾旦改成了其貌不揚,體態猥瑣,并由丑行扮演;特別是卜實仁,這個容貌俊美而內心齷齪,文質彬彬而品格惡劣,由生扮演的人物的增設。這樣一來不但劇中的人物在反襯中,互相輝映,相得益彰,使各自思想性格更顯鮮明,致使主題得以深化;而且,該劇也平添了哲理的成分,使其上了一個層次。
當然,該劇也有不足之處。比如:陸判對朱爾旦那一大段交友原則的肺腑之言,有直白之感。還比如,在最后一場,即第九場戲中的一些情節,就有讓觀眾產生疑問的地方。朱爾旦攜夫人應卜之邀去卜處赴壽宴,朱是否對卜有提防之心?若無,在第七場戲中,卜乘朱去邀眾友來朱家慶賀卜高中外出,欲對朱妻行不軌之事時,遭到朱妻痛斥的卜不得不狼狽逃離朱家,恰好又與邀友歸來的朱相遇,朱不解的問卜:“賓客已然請齊,你為何倉促而走?”對此,如果說卜的答問:“我尚有公務在身,此事以后再說吧!”還勉強說得過去,那么朱妻的回答(看“香”、扭頭):“你呀!你交的好朋友尸就不能不令朱生疑。況且,作為一對恩愛夫妻,此時的妻怎會不對夫道明原因?反之,若朱去赴壽宴時,朱對卜有了提防,為何當卜命差役拿下朱,朱對卜欲毀那可向陸判呼叫的寶香時,朱“震驚,撲搶”?看來朱妻事先并沒對夫講明,她是準備了真假兩“香”,而卜欲毀、朱要奪的卻是假“香”。這樣的處理,在觀眾可獲得驚奇—時的愉悅,又怎能不讓人隨之產生疑問?當然,這只是讀這個油印的劇本的感覺。至于后來本子是否進行了修改?導演在二度創作時,是否做了彌補,均一無所知。所以,很可能這是個主觀武斷的意見。
《換心記》(京劇)編?。鹤T奇文
發表于1987年的(換心記),全劇共有八場戲。寫的是:在十王殿掌管人心庫的陸判,為使孫兒朱爾旦有所作為,將孫兒的實心換上了七竅玲瓏心,換了心的朱爾且非但不以已經坐上了縣太爺寶座為滿足,反而一心想在仕途路上“借天梯步青云”。為了與吏部天官的公子攀姻親,朱爾旦竟求祖公陸判將其妹與同窗好友李秀才之妻“換頭”。由此引發了李訟朱的一場官司。為逃避“換頭”之罪責,朱爾且再次向祖公陸判討教換心術。此后,朱爾旦用他從陸判那抓來的一串心,先后為知府吳通、張巡按換心,直至要為王殿閻羅包拯換鬼心,被包拯識破。陰謀敗露后的朱爾旦,此時卻將一切罪責全都推給了他的祖公陸判。陸判眼見自己孫兒“亂換心”造成的一系列惡果:氣瘋杏花、逼死李秀才、還要為包拯換心,終于幡然悔悟。戲以包拯命包興到人間去復還本心告終。
《換心記》與上述四個《陸判》傳統劇目最大的不同,《換心記》是以“換心”作為劇本的中心事件,而且將此事件以及由“換心”引起的“換頭”事件,都僅作為劇情發展的推動力。該劇精心設置的是劇中的人物關系。將“換心”、“換頭”兩個事件在原作中發生在朱爾旦夫妻身上,改成了發生在朱爾旦兄妹身上,變陸判與朱爾且的友情關系為陸判與朱爾旦的祖孫關系。在不和諧、不正常的人物關系發展,以致產生尖銳矛盾沖突的危機中,著力于表現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動機,帶來的各個人物不同的行動和動作,從而成功地完成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下面著重談談朱爾旦與陸判這兩個人物。
劇中的朱爾旦原本是個安于當地保、只想靠自己力氣度日的一個實心眼的人,自從祖父陸判為他換上了七竅玲瓏心,他便有了以下的行動和動作:報復李班頭;以兩副面孔既騙得了李秀才對他的信任,又討好了有權勢的吏部天官之子胡公子;為高攀吏部天官這門姻親,竟求祖公陸判將丑陋的妹妹的頭,調換上胡公子垂涎的李秀才之妻的頭;為了向上爬,朱爾旦對祖公還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去討得換心術;將一串心抓到手中的朱爾旦為擺脫他作孽面臨的險境,他不光為本來清廉的知府吳通換上“貪心”,使其成為全不顧案情只認元寶的貪贓枉法的貪官,毀了多年為官清廉的名聲;另一個被換上“冷心”的張巡按,也由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老臣,變成了一個不分是非、心冷無情的木頭菩薩;直至朱爾旦鋌而走險,欲給患上心痛病的包拯換上“鬼心”的陰謀敗露。其實這個多次亂換人心、罪惡的制造者,當初也是被換心者。追本求源,源頭是那個掌管人心庫的陸判官。
劇中的十王殿掌管人心庫的陸判官,原本是個“人世為官稱廉潔”、含冤被斬的清官。當他眼見實心眼的孫兒朱爾旦受人欺,不忍讓孫兒再“做牛做馬度光陰”。于是,甘冒自己“要下油鍋”的懲處,“徇私換心庇子孫”。其后果卻是與他所愿相違。由他親自換上玲瓏心的孫兒朱爾旦,倒是坐上了縣太爺的寶座,但是,自此朱爾旦一心想的就是向上爬。如果說,朱爾旦要祖公陸判為其妹“換頭”時,陸判開始意識到自己陷入被動,那么,當朱爾旦又來向他討教換心術時,陸判已明白了“原想換心為子孫,誰知是惹火燒身?!本瓦@樣陸判一步步走向深淵,直到不能自拔。當最后連他也遭到了“蔭庇子孫亂換心”的報應時,陸判追悔莫及。該劇中的陸判,再不是原作中完全出于友情,才給作文不佳的朱爾旦“換心”;而是利用自己掌管人心庫的權力,出于“庇子孫”的自私目的為孫兒朱爾旦“換心”?!瓣幈幼訉O亂換心,亂換心招來人世紛”的惡果,盡管是他始料不及的,但是造成“人世紛”的根源卻是在他身上。至于朱爾旦最后將一切罪賁全推給了陸判,反戈一擊,固然有朱爾旦這個罪孽深重的卑鄙小人的陰險用心,但是陸判也是咎由自取。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同是“換心”,由于“換心”者與被“換心”者的關系不同,“換心”的動機不同,尤其是被換成什么樣的心,能否被換成心,這均取決于性格。包拯所以沒能使朱爾旦的“換心”詭計得逞,關鍵是包拯的性格決定的。因為決定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行動,事件、人物關系都不過是“外因”,“內因”卻是他自身的性格。換言之,一個人的行動總是要受其性格的制約。表明這一點,正是《換心記》改編者的高明之處。由此一來,不同的作品體現的題旨不僅是深淺不同,甚至還會大相徑庭。《換心記》體現的一切罪惡源于貪的主題是很有說服力的。
另外,劇中除了主要人物陸判、朱爾旦,還有次要人物吳知府、張巡按、包拯,以及朱爾且的妹妹、胡公子、參政的知府夫人等,讓人都有一種相識感。這正是劇作者將他從現實生活中感受的、熟悉的千姿百態的思想性格提煉之后注入到劇中人物,使其具有濃郁的現實感所帶來的效果。這個令人發笑、也令人憤懣、還令人深思的戲,比起原作不僅人物豐厚,而且主題深邃。當然,作為一出聊齋戲,也許有人不認可,也許有人認為太過直白,不過,這也無須求全責備。它畢竟為改編聊齋戲的后來者,提供一種改編思路,也為研究聊齋戲者提供—個例證,它的問世遠遠超出一個戲本身的價值。
蒲松齡原作《陸判》中的中心事件有兩個:在先的一個是陸判為朱爾旦“換心”,在后的一個是陸判為朱妻“易頭”。在綜觀根據同一篇《陸判》改編的4個傳統戲曲劇目以及兩個新改編的戲曲劇目后,會發現改編者的藝術構思的起點是不一樣的。有的好象是從“易頭”上獲得靈感,比如河北梆子《陸判》等幾個劇種的傳統戲;有的似乎是從“換心”上得到啟示,比如《換心記》。這樣講的原因,不僅是由各個劇本在處理這兩個事件的側重點不同,更重要的是從改編者在處理兩個事件時,由事件引發的后果設置上。然而,無論他們的藝術構思源于哪個事件,不同的改編者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劇中在處理兩個事件上,究竟確立哪個事件為中心事件,或是說究竟側重寫哪個事件寫出一出戲,更能體現改編者的創作意圖,這直接關系到劇本的主題思想的體現。當然,這絕不是說,一出戲只能是“始終無二事,貫串只—人”(李漁《閑情偶寄》)。以上是針對六個《陸判》戲的改編者對事件不同的藝術處理進行的分析。這里有一點須強調,無論改編者把哪個事件作為中心事件,都必須對事件本身進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其成為劇作家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推動力,而不是劇本的中心內容。否則,本末倒置的結果,必然帶來不同的效果,甚至呈良莠之分。這由四個《陸判》傳統戲(稱神主宰的刑偵劇也不為過)的失敗,以及新編的《人鬼鑒》、《換心記》兩個《陸判》戲的成功可見??偠灾?,剖析根據同一篇文改編的戲曲劇目,比較得失,尋找不同劇目藝術構思的起點,還是一項有趣也有意義的課題。
(責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