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起塑料大棚,上至中央首長,下至普通百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04年5月13日出版的《望東方周刊》曾這樣報道:“事實上,真正使中國農產品產量出現革命性增長的主要功臣是塑料地膜和大棚。”
報道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從城郊發展到大田,從北方發展到南方,從平原發展到丘陵山區。“嚴冬季節,冰封雪飄,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棚內,綠油油的農作物顯出一派生機”,“塑料大棚使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有史以來沒有生長過農作物的許多地方,不但長出了農作物,還高產穩產”。
如果沒有塑料大棚,北京市的居民可能至今還在靠儲藏大白菜過冬。按中國北方居民冬天每天吃0.5元的大棚菜計算,每天,塑料大棚產生的經濟價值在1億元以上。
塑料大棚因此被稱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但是,問到是誰發明的塑料大棚,幾乎無人能知。
被湮沒的發明家
這確實是一件怪事:塑料大棚這一事物的發明人和推廣人──山西農業大學趙鴻鈞教授至今仍然默默無聞。
在互聯網上,輸入趙鴻鈞三個字進行搜索,出現的信息寥寥無幾。
山西農業大學原黨委負責人賈毓芝(現離休)說,趙鴻鈞為人正直、清高,不善與領導打交道,而是勤勤懇懇搞科研,因此,很長時間里,他根本吃不開。
他說,他作為業務掛帥、只專不紅的典型,幾乎每次來運動,他都挨整。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共山西省委曾專門就解決青年科學家趙鴻鈞同志的不公正待遇下發文件,但我認為趙鴻鈞同志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他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2004年下半年,有關新聞單位再次提出采訪趙鴻鈞的事跡,仍被山西農大領導回絕。
當我們致電山西農大辦公室,要求了解趙鴻鈞的情況。值班同志不知道誰是趙鴻鈞,并問記者:“是宏大的宏,軍隊的軍嗎?”后來答應了解一下,但再無回音。
現年67歲的趙鴻鈞呆在家中,仍鐘情于科研工作,但全靠自己孤軍奮戰。
賈毓芝說,趙鴻鈞教授為解決中國居民吃菜問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一貢獻是歷史性的。“他是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我們應當善待他,媒體應該好好宣傳他。”
南有袁隆平、北有趙鴻鈞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界泰斗,時任中國農科院院長、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的金善寶先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南有袁隆平、北有趙鴻鈞,一個解決了吃糧問題,一個解決了吃菜問題;一個是雜交水稻之父,一個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國農業界的大功臣。”
趙鴻鈞,1937年生。1953年,他在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學校上學時,在一次偶然機會里,他利用舊塑料包裝覆蓋蔬菜地,發現能使地溫提高1℃-9℃,這也成為他從事薄膜農業研究的開始。
這一發現后來被稱為“太谷地膜”,比美國夏威夷開展的地膜研究還要早。他是中國和世界塑料薄膜覆蓋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1964年,他向農業部等部委正式提出建議,應在全國范圍內立即開展薄膜覆蓋栽培作物的研究和生產,首次提出了地膜覆蓋、小拱棚覆蓋、大棚覆蓋以及薄膜在雞舍防寒、渠道防滲等17項農牧業方面的應用,同時附上了他設計的一面坡式和懸梁吊柱式竹木結構大棚的圖紙。
他得到了國務院各部委的支持。他設計的晉陽型塑料大棚,比日本最省鋼材的17種同類型的大棚還要節省。可惜的是,那時,中國還沒有申請專利一說。
同年,他開始了“塑料大棚萬里行”推廣活動,足跡遍及29個省、市,培訓人員500萬人次。此后塑料大棚在中國開始普及起來,時至今日,塑料大棚已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發動作物栽培的革命
1977年,趙鴻鈞寫的《農用塑料大棚》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這也是中國的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介紹這方面內容的書籍。
其封面被放大后,在王府井書店櫥窗內展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人都是從這里才知道塑料薄膜也可以代替玻璃蓋起溫室種菜,日本人也是看到這個封面后才說:“看來中國人利用塑料薄膜種菜的戰役是打響了。”
該書還第一次介紹了“懸梁吊柱”大棚,并附有圖片。在后來的20多年里,這種棚型成為了中國各地農民使用的薄膜大棚的主要形式,推廣速度之快是難以想像的。
到1980年,趙鴻鈞推廣的大棚占到了全國的80%。
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這項技術為國家創造了千百億元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北方居民的吃菜問題,同時,把中國作物的栽培極限大面積向北推移。
據趙鴻鈞講,特別讓他感動的是賈慶林同志對他事業和生活的關心。
還在1983年10月,時任太原重機廠廠長的賈慶林聽說塑料大棚之父趙鴻鈞的家就在該廠宿舍,他便專門去看望趙鴻鈞,問長問短,關懷備至。賈慶林到他家時,正值科學出版社給趙鴻鈞寄來《塑料大棚園藝》第二版的校樣,賈慶林看到后非常高興,認真地閱讀了書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見。
賈慶林說:“塑料大棚解決了我國城市居民冬季吃菜問題。”看到趙鴻鈞家的住房很擁擠,他馬上著手解決住房問題。
“他應該申報世界和平獎”
趙鴻鈞講,為人類謀福利,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是他從事塑料大棚研究的根本動力。
在推廣薄膜農業技術的同時,他積極著書立說,僅1978年前就出版了《農用塑料大棚》、《塑料溫室與蔬菜栽培》、《塑料大棚園藝》、《前進中的我國塑料大棚園藝》等專著,這是中國最早和最權威的塑料大棚專著,也是世界薄膜農業寶庫中出版較早的幾本專著,奠定了中國塑料大棚農業薄膜覆蓋的理論基礎,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引用。
他目前仍在撰寫200萬字的以薄膜覆蓋為主的《中華蔬菜塑料大棚園藝》,同時進行雙膜(地膜覆蓋加小拱棚覆蓋)提高太谷山藥產量和品質的研究,并積極參加國內有關薄膜農業的會議。
日本的內海修一、西班牙的瑞卡多、荷蘭的威姆等專家建議趙鴻鈞申報世界和平獎,因為他為那么多人的生活安康作了卓越的貢獻。
可是,一位熟知趙鴻鈞的人說,這樣一位科學家,在國外都享有很高知名度,但在國內卻少有人知,這是非常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