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全齋同志送給我的《雪鴻詩稿》,感慨良多。我認為,他的詩作最大特色,就是掩藏在凝重畫面背后的深邃而雋永的意蘊。
畫面和意蘊,是中華詩詞的兩大基本要素。畫面,是詩詞各種元件構成、或單一或合成的可感可觸的具象;意蘊,則是畫面構成的情與意相統一的境界,是畫面的內在意象和升華。梁代著名詩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是以陶鈞文思……然后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竊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其意是說:要以精妙之心靈,按照韻律來安排文辭,好比有獨到見解的工匠,憑著意象來進行創作,這才是駕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開端。這是強調詩人創作中的精神作用,努力達到心與物、意與象的契合與交融。全齋同志差不多做到了這一點,每一首詩都有一個畫面、一個意境。他與人不同的是:畫面凝重,意境深沉。如他寫改革開放:“是誰引領犯天條?次第推開改革潮。”(見《偶感》)出語獨特,觸目驚心。不是么?這種打破階級枷鎖,推行不論姓“社”姓“資”、覆地翻天的重大決策,何人敢為?隨之描繪了一幅神州春染的清新畫面:“破土抽筍”、“施肥助苗”、“繁花燦爛”、“完璧回歸”。全首未見一個“鄧”字,卻對“鄧”的功績寄寓了無限感佩。立意新,構想新,思維新,語匯新。在同類詩作中,可謂獨具一格。再如他寫正氣:“為官廉潔常勤政,處事公平重愛民。視聽不因宵小誤,權錢應比暮云輕。”(見《贊正氣》)廉潔、勤政、公平、愛民、不近宵小、不貪錢財。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凝重的正氣畫面,揭示只有“丹心熱血”,才有“長河聲朗”的深刻意蘊。對于針砭時弊、感慨人生,全齋同志的詩,更是寫得十分凝重和深沉。比如他怒斥年關送禮:“人情系得官階上,何惜揮金盡姓公。”(見《年關拾絮》);他感嘆貧富不勻:“得勢幾家先發跡,可曾舍命愿幫窮?”(見《年關拾絮》);他戲謔貪官:“愛財如命貪婪吏,不避囹圄只為錢。”(見《示警》);他鞭撻吃喝風:“滔滔耗費東流水,盡在黎民血汗中。”(見《有感于吃喝風屢禁不止》);他憂心虛報浮夸和財政赤字:“如此官場虛損耗,血紅赤字有誰愁!”(見《驚人》)。詩人嫉惡的秉性和正直的人格,正是通過詩作中形象的畫面和深遠意蘊燭照出來。文字雖然淺顯,事件雖然平常,氣氛雖然凝重,然而通過表層畫面,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熾熱情懷,可以發掘出深厚的思想意蘊,成為打動人心的力量,發人深省,令人遐思。
全齋同志這部詩集中的許多詩作,雖然充滿了凝重、深沉的色彩,表現了對社會的一些隱憂,但他對黨和國家未來,仍是充滿樂觀,充滿激情,充滿希望。如“信是城鄉思大治,風平水闊好行船。”(見《喜讀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公報》);“惟期共富迎來早,不再街頭有乞錢。”(見《丙子春節即興》;“此身有幸逢明世,結草銜環報一籌。”(見《七十初度》);“屹立東方傳德澤,九州人共艷陽天。”(見《紀念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如此等等,設問收束,無限期冀,感摯情深。
我認為,全齋同志詩作中的凝重畫面和深沉意蘊,是詩人獨特個性和獨特風格使然。中華詩詞是一束奇葩,它最能反映人民的心聲。詩詞的改革,不在于形式,不在于俗雅,而在于個性,在于標新。既要有宏渾豪放,也要有凝重深沉,還要有不事雕琢的天然率真……倘能兼收并蓄,自成一體,就能達于至境。我們的詩壇就會欣欣向榮,超越唐宋盛世,指日可待。我以為,全齋同志的詩是有啟發作用和傳承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