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格律詩?袁修鈞先生在《談談格律詩及其押韻》一文中已談及,本文就格律詩的一般規則,談一點粗淺看法。
一、堅持新舊聲平仄并行,但在同一首詩中不可混用。
舊聲平仄是以平、上、去、入四聲為依據,上去入為仄與平相對。由于漢字中有些字是一字多聲同義,有的又是一字多聲異義。古書上將多聲字在字角上加一個圈,如看字,圈其左下角讀平聲,與“刊”同聲,相當于漢語拼音的陰平(kān);讀仄聲則不圈,與“闞”同聲,相當于漢語拼音的去聲(kàn)。“看”雖聲異而義同,在詩句里的平聲處或仄聲處皆可用。若是聲異而義不同的,如“間”讀(jiān),又讀(jiàn)和“為”讀(wéi),又讀(wèi),則不可通用。舊聲平仄今天還在詩詞界通行,使用新聲平仄者,須在詩題下注明“新聲”二字。新聲平仄即漢語拼音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輕聲,兩平為平聲,其它為仄聲,二者相對。新舊聲平仄在詩詞句中的功能,都是調節抑揚頓挫,起伏分明,使之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古人曾將四聲編成口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也有稱“平聲平調,上聲升調,去聲降調,入聲短調”的。須按句中平仄安排規則加以運用。
二、有條件地運用七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五言則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不論”與“分明”雖不完整,但抓住了主要矛盾——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在句中是節拍點的位置。其安排為平仄平,或仄平仄。朗誦時平聲可以揚高或拉長,仄聲可以縮短或急收。上下兩句二四六的平仄安排相反,叫做相對。兩句配合,可以作到句間聲律和諧,真切地表情達意。如程顥《春日偶成》中的“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淡、午、柳處是不需要揚高和拉長的,想揚想拉也難以上口,所以用仄聲。
所謂一三五不論也是相對的。只有七言的第一字可以靈活。現列四種基本句式加以對照。
①— — | | | — —①| | | — —
②— — | | — —| ②| | — — |
③| | — — | | —③— — | | —
④| | — — — | |④— — — | |
平腳句,七言①的一三可不論,第五字必論,否則成了三平尾。③的一五可不論,第三字必論,否則成了孤平,因為除了第七字韻腳是平聲,只剩第四字一個平聲,余類推。五言①的第一字可不論,第三字必論,否則成了三平尾。③的第三字可不論,第一字不論就成了孤平。
仄腳句,七言②的一三五都可不論。④的一三可不論,五必論,否則成了三仄腳。五言②的一三可不論。④的一可不論,三必論,否則成了三仄腳。
孤平與三平尾、三仄腳,都影響句內節拍感。朗誦時難以充分表情達意。現有人提出放寬到孤平,實際放者不多。至于三字尾,三平少見,三仄則古今都見過,如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毛澤東的“坐地日行八萬里”。由于句末三個字,多是由一個單音節和一個雙音節組成,三字同聲,影響抑揚,難于悅耳。在不因辭害意情況下,還是力求避免。
三、注意避拗,有拗宜救。
拗句主要是二四六不分明惹的禍,也有一三五不論造成的。它們使基本句式節拍點錯位而影響節奏感。萬一受辭語所限,拗了宜救,以達到節拍基本和諧。
如何拗救?拗救有三種形式:一是當句自救。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和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都是上句第六字應仄而平了,于是將第五字應平而改為仄,當句自救。五言則是去掉一、二字,如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上句第四字應仄而平了,將第三字應平而改為仄,也是當句自救。如不救則成了三四五六(五言一二三四)連著四平,必大傷節奏感。二是對句相救。一般也是平仄相救。按照基本句式,如五言②“| | — — |”的第三字若仄了,其對句可用“+ — — | —”,這叫同位置上的仄拗平救。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由于二四還是分明的,此屬半拗,可救可不救。若②的第四字仄了,成為“| |— | |”,二四不分明了,應在對句救為“— — — | —”。如杜甫《秦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就是這樣。七言即在前面加二字,第一字拗了可不救,其余與五言同。以上說的都是仄腳句。有人曾提出平腳句中有兩仄夾一平的,都叫孤平拗句且必救,也有人認為只要二四六分明,節拍點上基本和諧則可救可不救。三是當句救了,對句則可救可不救。
四、堅持押韻,可適當放寬。
一是何謂押韻?為了詩內句與句之間高度和諧,偶句最末一字必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韻腳。絕大多數是押平聲韻。如毛澤東《長征》中押的韻為“難、閑、丸、寒、顏”。第一句也可以不押韻,但必用仄聲字,并合乎仄腳規范的句式。二是新舊聲韻通行,但不可在同一首詩內混用。目前新聲韻還在發展與完善中,有待日后統一。三是押韻有四忌。一忌出韻,也叫飛韻。即一首詩不能押聲調不同的韻,如東與南,青與黃。但押鄰韻卻允許。每首詩可在首句或末句押一個鄰韻,叫孤雁入群或出群。所謂鄰韻,如古韻目上平聲真、文、元與下平聲庚、青、蒸各互為鄰;但上下不通。《詩韻新編》將“上”的多數字統入“痕”韻,“下”的多數字統入“庚韻”,現常見“痕”、“庚”為鄰了,基本和諧;待統一。由于古今各地發音差異,古韻目“元”里的元與存、村同韻,今天卻不能押在一首詩里了。二忌重韻,即一首詩內不能用同一字押二次。三忌倒韻,有些專用詞,地名、物名,其字是不顛倒的。不能為了押“麻”韻,把“麻城”顛倒為“城麻”。但姓和名則曾見過將姓放在名后作韻;名的二字則不能顛倒。四忌險韻。即不要用生僻字押韻,同聲少的字也不宜作韻腳,如《詩韻新編》的“兒”韻目總共十三個字,其中平聲僅四個,有兩個還是生僻字。
五、講究相對和相粘,拗句別論
格律詩的一與二句、三與四句……為出句與對句,其二四六平仄安排必相反,一句是平仄平,二句必是仄平仄,否則失對。二句與三句,四句與五句……皆為相粘句,粘連的意思,其二四六安排必相同,否則失粘。失對和失粘都不利于句間抑揚的和諧。絕句與長排律皆如此。拗句造成的“兩失”,已救不限。
今人今語詠今天,平仄宜諧韻尚寬。該堅持的規則不能變,可變的慎而行之。古有人提出防止什么“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詩病,有的在有關規則中解決,有的當時即遭否定,此不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