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本國詩人中山榮造先生系日本葛飾吟社主宰,詩號中山逍雀,千葉縣人。多年來致力于漢詩研究,受到日本詩歌界的高度關注。著有《漢詩講座技巧》、《漢詩講座歷史》等作品出版。他的這篇由徐一平女士翻譯的《日中詩歌比較》,對于我們了解日本詩歌,促進中日詩歌文化交流大有裨益。我們希望多讀到一些這方面的海外稿件。
一、日本詩人和中國詩人
日本詩人大體分為短歌(和歌)和俳句詩人兩大陣營。現今個人收入漸漸趨向平均化,貧富差別不大。上溯百年,短歌名人多數富有,俳句名人赤貧者多,川柳、都都逸詩人多居中流。詩歌如純潔無暇的童心,初到人世時未受污染的純潔的心靈。但是人們為了生活必須工作,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庸俗且會受其影響。歷史上曾有著名的俳人將財產揮霍磬盡,不得不寄人籬下或流浪四方的例子。這些人一無所有以后,反倒清心寡欲,留下了千古名句。
與日本詩人相比,中國詩人是相當富有的。據說杜甫生活貧苦,卻能帶著使喚人逃亡。一般人完全不可能雇傭傭人的日本社會現實相比,杜甫的富裕水平是不言而喻的。
據說中國詩人以清貧自慰。他們的所謂清貧,其實是雖富貴不淫奢,不失純真圣潔之心的意思。一般人都難免入境隨俗,沾染世俗惡習。盡管身置大千世界而不失赤子之心并非易事,卻正是對詩人的嚴格要求。
中國詩人式的清貧,非勤奮而不可為;世俗式的赤貧不需要特別的努力。日本俳人憂自己,中國詩人憂天下。
二、日中詩歌團體的差異
中國的詩歌團體決不會限制會員的詩歌體裁,無論從屬哪一個詩歌團體,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任何詩歌形式創作。日本的詩歌團體則截然不同,從屬一個詩歌團體只使用所限定的一種詩歌形式。俳句詩歌團體的成員只作俳句,短歌詩歌團體的成員只寫短歌。如果有人既要學俳句又要學短歌,就必須加入兩個不同的詩歌團體。而同時從屬兩個不相關的團體實際上比較困難。
在中國,一個詩歌團體使用多種詩歌形式;在日本,一種詩歌形式擁有眾多詩歌團體。家元制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征。各種詩歌團體均呈金字塔狀,師傅高高在上,下有高徒數人,最底層是散布在全國的一般會員。組織結構十分嚴謹。也有十幾人的小團體。同一詩體的大型組織全國有好幾個,主宰者各持自己獨特的詩歌理論,互相排斥,不易融為一體。
日本的漢詩詞團體規模不算太大。全國自稱能寫漢詩詞的大約有二千余人,從屬某一個詩歌團體的有一千左右。絕大部分人寫絕句,能作律詩的數百人,能寫詞的數十人。作品基本上是模仿中國古典詩詞。他們之中,同中國現代詩壇有交流活動的有近百人。
三、日中詩歌表現手法的不同
日本詩歌有五種形式:俳句、川柳、都都逸、短歌、漢詩。漢詩原本中國詩歌,傳來日本以后,成為日本詩歌文化的一部分。日本人真正能寫作漢詩的人不多,但是愛好漢詩,閱讀鑒賞漢詩的人不少于短歌和俳句。
大多數日本人都知道李白、杜甫、陶淵明,并且能背誦十來首中國古詩。這是因為日本語由漢字和假名組成,所有的漢詩詞都可以用日語念。漢詩詞還是中學語文課的組成部分。大多數日本人雖然不太了解漢詩漢文的歷史背景,漢詩、論語等作品的思想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有些人學寫漢詩,并且達到相當的水平。
(一)日本詩歌的表現手法:
日本詩歌形式短小字數少,寫景狀物受到局限,不能展開描寫,也很難構成起承轉合。為彌補這種先天缺陷,在千百年的發展變化中形成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表現方法。
A每種詩體分別表現固定的內容,因創作內容選擇詩體形式。
B用季語,以求用極少的文字表達大量的內容。季語和漢詩詞的典故相似,是和季節有關的詞語,或是由季節派生出來的詞語,大多和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有關。使用季語時應追索這個季語的出典,將季語的本來的內容、意義融入自己的作品,達到以少言多的目的。
C古典作品中常有用同音異義詞來表現多重意義的現象。這種手法比較難,現代作品中很少見。
D簡練記敘。例如一首俳句常常只由幾個關鍵詞構成,將更多的內容留給讀者去想象填補。作品帶著讀者去開拓詩的意境。
E賦比興手法。“興”使用的最多,其次是“比”、“賦”。日本詩歌,一首詩不追求完整的語句,不追求完整的內容,盡可能給讀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但是,作品要求品性高雅并有幽默感。好作品必須風趣詼諧,能使讀者發出會心的微笑。無論寫什么題材切忌粗俗。
(二)中國詩歌的表現手法:
中國詩歌形式種類繁多,長者上百句,像楚辭離騷3 7 5句,白樂天的七言古詩長恨歌120句,短者僅有四句十六個字(十六字令)。無論是幾百句還是十幾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圍繞詩歌主題展開描寫、議論。常常以大量的素材來表達一個中心思想。
一首中國詩歌,在內容上基本是完整的,不像日本詩歌那樣有大量“余白”。大多數作品使用賦比興手法,起承轉合,渾然一體。
中國詩歌形式和內容無關,可以使用任何一種詩歌形式寫任何一種內容。日本詩歌形式決定內容,這一點是兩國詩歌的根本區別之一。新短詩原則上要求押韻,但是對譯時受原作內容限制,難以押韻的情況屢屢發生。內容與押韻二者必擇其一時,以尊重原作內容為先。
(徐一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