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友不遇與不值,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特別是古代無通訊工具,更無手機事先預約的時代,在訪友不遇的就更多了。可是,不遇在詩人筆下寫出各種不同的風趣和雅事。宋人葉紹翁就有一首著名詩歌《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這首詩,本是客人高興而去游園,觀賞園內春色,卻扣門不開。為什么?園里主人為了愛惜環境,怕客人屐齒踩踏蒼苔,故謝絕客人入園,所以“久不開”。那么,客人只得在園外觀賞春色。抬眼望去“一枝紅杏出墻來”。春色到了旺盛時期,關也關不住了。《游園不值》(也是不遇)本來是令人掃興和失望的事,客人看到“紅杏出墻”卻又高興極了。園內是觀賞春色,園外又何嘗不是觀賞春色,“紅杏出墻”比園內的春色更風趣。
唐人韋應物《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又是一種情態。
九日馳驅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這首訪人不遇的小詩,寫得非常別致。詩人因為不遇,所以才好好地領略這位朋友所居的環境:“怪來詩思清人骨”,原是“門對寒流雪滿山”。一直不理解朋友的詩為什么寫得這樣好,現在意外發現,他原來是得“江山之助”,門對著寒流,遠處是高潔的雪山。環境如此幽雅,詩作如此清峻。巧妙地贊揚友人和友人的詩品與人品。
唐人賈島也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著名小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與一般“不遇”詩不同,它連隱者居住的環境描寫都略去了,只剩一段對話,通過“松下問童子”,本想尋到隱者,現在隱者行蹤之不可知。寫出隱者的精神,自己的胸懷。眼前郁郁青松,茫茫白云,何處尋找這位隱者,心情十分納悶。
還有宋人王安石訪“高士”不遇,題壁寫《梅花》詩: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是他借著造訪“高士”不遇,看到墻角白梅盛開,而抒發自己的變法壯志未酬,而仍舊傲然獨立。他贊美白梅高潔芬芳,贊美它凌寒獨開而傳送暗香,寄托自己冰雪襟抱,清廉自律。訪“高士”不遇,面對梅花獨白,抒發自己的情懷。假如像現在有電話先行聯系約定,就不會有王安石人生的暮色中凜然盛開的白梅了。幸虧如此。由此,聯想到晉人王子猷雪夜訪戴而不見戴的故事。(見《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可值可不值,可遇可不遇,他選擇了不值不遇,“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正是耐人尋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