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白宮新聞發言人與白宮或政府其他官員不同,他們更注重向記者提供新聞,以便引導媒體的新聞報道。而向誰提供什么往往不是媒體而是由諸多因素所決定的。《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坎農從里根還是加利福尼亞州長時就采訪他,直到跟著進了白宮。他因寫過關于里根的專著,所以到后來,里根周圍最親近的助手也成了他的私人朋友,他比別的記者有更多“吃小灶”的機會,也有更多機會拿到獨家新聞。當然,《華盛頓郵報》能吃到小灶還跟這份報紙總是第一個出版有關。但是,這位記者抓獨家消息的欲望和白宮官員想讓他報道的內容常出現較大沖突,特別是當里根認為這位記者的文章開始對他有些不敬的時候,就會下令:“在白宮內,誰也不要跟坎農說‘早上好’。”這樣一來,坎農再也別指望能拿到獨家消息了。
白宮知道,影響華盛頓輿論的主要是《華盛頓郵報》,而能影響電視報道的卻是《紐約時報》,因為主要電視網總部都設在紐約。因此,白宮常會單獨會見這兩家的白宮記者,耐心回答這兩家的咨詢,但這還遠遠不夠。作為美國的兩大報,這兩家的記者除出席常規的新聞發布活動外,幾乎沒有一天不在下午下班前打電話到白宮新聞辦公室,要求證實或者核實某事。有時甚至是報社的值班編輯直接打電話來詢問,足見這些大牌新聞媒體記者的敬業精神。
歷史上也出現過大牌記者忘乎所以的時候。20世紀80年代的一段時間,《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頭腦發熱,不愿意參加白宮新聞辦公室安排的由部長助理級官員出席的背景吹風會,揚言這種“吹風會”沒有必要。有一次他甚至當著白宮新聞發言人的面說:“我們不參加這種‘吹風會’。”這位發言人一氣之下,說:“那好,你們走,門就在那兒。”記者走后,這位發言人轉身回到辦公室,開始在當天的《紐約時報》上找毛病。他一口氣標出25處冠有“政府官員”、“白宮人士”的引言,又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件,派人連同這份報紙送給報社領導,告訴他:“只有當你的記者不再依靠道聽途說寫報道時,你們才不用出席我們的背景‘吹風會’。”《紐約時報》當然不敢不買賬。從此,再也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場吹風會。
白宮記者工作的另一個特點是競爭激烈。為了爭搶新聞,一些記者發明了一種技巧:只要看到總統的面,不論被隔離在多遠的地方,就大聲叫喊提問題。盡管美國總統也有各自對付這種喊叫式提問的竅門,比如里根就假裝耳背,故意把一只手捂在耳朵后邊,似乎聽不清問題,從而回避回答一兩個問題。但是,這種做法在美國以外的外交場合被看作是一種很沒有禮貌的事情。一次,英國首相、素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到美國造訪。當她步入午宴廳時,有美國記者大聲喊叫向她提問題。她臉一拉,冷冷地說了一句:“午餐時間,我不回答問題。”把記者頂了回去。而一次美國記者隨美國總統到英國訪問,記者又在英國女皇在場的情況下,大聲喊叫。英國外交部立即向美方提出正式交涉,如果有哪個美國記者再如此無禮,就取消他的采訪資格。
在由總統親自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得提問題的機會是每一位記者夢寐以求的。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有的記者就常常在這種氣氛嚴肅的場合完全不講公德。曾有一位叫萊斯利·金索爾的記者,不論總統示意哪名記者提問,他都大言不慚地站起來發問,弄得總統說:“我的手指一定是彎的,因為不論我指向誰,都是金索爾站起來提問。”
參加新聞發布會的記者很多,但很多場合又容不下那么多的記者,于是記者協會的白宮新聞辦公室就一致同意采用設立記者專訪小組的辦法,由常駐白宮的記者輪流參加這個小組,采訪結果大家分享。比如,總統在辦公室會見客人,就由這個小組進去采訪,小組中包括通訊社、報社、電臺記者。總統外出,“空軍一號”只給記者留十二個座位,除去當日的記者小組成員跟著總統登上這架飛機外,其余的記者都坐在另一架被稱為“記者專機”的包機上。坐在“空軍一號”上的記者責任重大,挖掘新聞的機會也多。有些官員,甚至是總統本人,也會時不時遛到記者席位上閑聊或套近乎。克林頓就喜歡用這種方法親近記者。里根的新聞發言人斯皮克斯更是常常在飛機上向記者吹吹風。由于這樣的情況常常發生,記者們風趣地把這種活動稱之為“空中白宮新聞發布會”。又因記者席位位于飛機尾部靠近衛生間的地方,也被稱之為“衛生間新聞發布會”。
記者們養成了不顧一切挖新聞的作風,白宮官員也逐漸形成時刻提防記者的習慣。里根進入白宮后的首任國家安全助理艾倫以“頑固的保守派”著稱,他討厭記者,從不為記者采訪提供方便。如果他想保證永遠不被人抓住小辮,他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他上任幾個月后,就被記者們抓個正著。
一個日本友人托他安排一份日本雜志采訪里根夫人。他安排了,對方為了表示感謝,給了他1000美元現金。據他本人說,他覺得如果把這筆錢交給里根夫人顯然不合適,而他自己也不應該接受這筆錢;可如果退給日本朋友,又會得罪他。所以他就把錢鎖在了辦公室的保險柜里,并把此事給忘了。九個月后,聯邦調查局接到對他進行調查的報告。調查中,他們還發現他收了別人送的好幾塊手表,而且在他的財產報表中有虛假內容。就當時的官場來說,幾塊手表和報表的問題只不過是小事一樁,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對于記者們來說,這是挖掘新聞甚至是搞倒艾倫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正是從這時起,美國記者發明了在報道對象家門口安營扎寨的做法。記者們每天早六點在艾倫上班離開家之前,就在他家門外聚集,架上攝像和錄音設備,只要他一露面,就拍攝和提問題。這種從早到晚的“騷擾型”跟蹤報道讓艾倫吃盡了苦頭,最終只好選擇辭職。記者們的死纏爛打令許多人心驚肉跳,不寒而栗。
記者們與總統及其助手近在咫尺,整天跟蹤、觀察著白宮里的大人物,除去完成日常的報道外,還常常能有出其不意的收獲。比如,克林頓為了在飛機上理發,推遲了飛機起飛時間,讓人們在出發地和目的地兩頭干等的丑聞就是隨行的白宮記者捅出去的。記者們還發現,從總統本人,到能坐“空軍一號”旅行的國家安全助理等官員,常有一些人離開他們的崗位時,順手牽羊。他們不僅把辦公室里屬于自己的物件收拾走,還把飛機上他們認為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卷走。一位常駐白宮的記者就寫到,基辛格的一位助手在他的老板離職后,曾問“空軍一號”的機長,能否到飛機上來,找一兩件能讓基辛格作為紀念的東西,這位機長在電話中回答說:“你不妨過來看看,除去飛機的起落架以外,能搬走的東西總統早就搬走了。”當年約翰遜總統離職時,也拿走了“空軍一號”上所有的瓷器餐具。(全文完)
(作者系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責編:舒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