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孩子又耍賴了。瞧他那滿地打滾的潑皮無賴相,你手足無措,你氣急敗壞,你甚至對他的小屁股施以教訓,可是他卻愈演愈烈,這簡直快把你逼瘋了!
遇“賴”莫煩惱
要知道:哪家的孩子都耍賴!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耍賴是孩子向成人表達信息的一種手段。當孩子還是嬰兒時,他們一般是用哭來表達信息。這時如果你聽到孩子的哭聲,就要想想他是不是餓了、病了,還是尿尿了。當孩子開始會笑時,他又多了一種表達信息的手段。孩子越長越大,也越來越聰明,當他的某種愿望達不到要求的時候,他就會向大人耍賴來表示不滿。孩子們耍賴也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哭,有的賴在地上邊哭邊打滾,有的甚至還打人咬人……可見,耍賴還有理呢!
治“賴”有高招——聰明媽媽經驗談
對孩子耍賴這一招接得好不好,其意義重大:接好了可以使孩子少一些耍賴,讓父母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意志更有效地體現,使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要是接不好,也許就是孩子各種壞習慣的開頭。下面是三位聰明媽媽治服家中耍賴兒的經驗談,不妨看看——
聰明媽媽經驗一:
學會說“不”與講“理”
5歲的兒子洋洋特別貪戀玩具,見到遙控汽車、成套的塑膠恐龍什么的就非買不可。周末我帶他到商場給他奶奶選生日禮物,誰知路過玩具柜臺兒子就不挪步了,指著一款幾百塊錢的機器狗非讓我給他買。我說家里已經有兩個小的了,這回就不買了。“可是我喜歡這個大的!”沒想到兒子不依不饒。“可是媽媽今天沒帶夠錢啊!”我敷衍著兒子,拉著他的手往前走。“你亂講,我知道你皮包里有錢。”兒子干脆蹲在地上,賴著不走了。見兒子這個架勢,我也來氣了:“媽媽的錢是給奶奶買禮物的,你這么不懂事,以后媽媽不給你買玩具了!”“我不管,我就要機器狗!嗚嗚嗚,我就要!”兒子哇哇哭起來,坐在地上亂踢亂鬧,死活不肯起來;許多逛商場的人圍過來看,這讓我尷尬極了。看來這個機器狗不買不行了。可是當我正要掏錢買下機器狗以盡快“逃離”眾人的視線的時,又一想:不行,這次如果讓兒子嘗到了“甜頭”,以后這個耍賴兒還不如法炮制來對付我?!
于是我冷靜下來,強行把兒子抱到休息區的椅子上:“洋洋,你真的很喜歡這個機器狗嗎?”我問。“是。”兒子見我這么一問,情緒穩定了一半。“媽媽說話算數,洋洋生日的時候一定買。你看,今天奶奶生日,媽媽不也一樣專門為她買禮物嗎?”“那媽媽說話一定得算數!”小家伙一聽有道理,終于被我扭轉過來。“媽媽什么時候騙過洋洋?來,跟媽媽拉鉤!”兒子伸出了小手指,很鄭重地與我的手拉到了一起。
半個月后,正好是兒子的生日。那天,兒子從幼兒園回家,一眼就看見了茶幾上那架嶄新的機器狗,兒子抱起它飛快地撲到我懷里,第一次對我說了聲“謝謝”。后來,洋洋再要什么時,剛想往地上躺,我就伸出小手指,洋洋就明白了。
分析:當孩子因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而耍賴時,父母不可隨便妥協,否則會給他造成“我一哭鬧,大人就沒轍了”的錯覺,下次他還會故伎重演;其次,父母要拿出足夠的耐心和孩子講道理。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如果你的道理中含有許諾的成份,不能讓你的許諾變成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洋洋媽媽在兒子生日的時候能主動兌現自己的諾言,她的誠信使她在以后制止孩子耍賴時游刃有余,反之,欺騙的手段只能唬弄孩子一兩次罷了。
聰明媽媽經驗二:
孩子一耍賴,轉移他的注意力
一個下午,四歲的女兒丹丹又是巧克力,又是酸奶,又嚷嚷著要吃雪糕。跟她說家里沒有雪糕,她就賴著要馬上去買。一邊看報的老公說了她兩句,丹丹又是摔凳子,又是跺腳,大哭大鬧起來……于是我說:“丹丹,我們在家玩買雪糕吧。”我便拿幾張報紙卷成喇叭狀。擺在桌子上喊:“賣雪糕!”一旁的老公馬上識趣地問:“多少錢一支?”我說:“兩塊吶!”老公撕了一疊紙給女兒,說:“丹丹拿這些錢去買雪糕給爸爸。”女兒便不哭了,拿了“錢”走至我跟前,一本正經地說:“我買。”我說:“你要多少支?”她想了一下,說:“我要一支,爸爸要一支。”我說:“兩塊一支,你給我四塊錢。”她并不知道四塊應該是多少,就把一疊紙全遞過來。我故意說:“哇,這么多錢啊,不用那么多。”她不知怎么給,回頭又看看她爸爸。老公已經忍俊不禁,笑著說:“你拿一支給媽媽兩張錢就行了。”女兒卻也聰明,正確地用四張“錢”買了兩支“雪糕”,拿了一支給爸爸。老公就故意裝成吃“雪糕”的模樣,吃得“咂咂”有聲,還不住地說“啊!真好吃!謝謝丹丹。”女兒也裝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那模樣真是得意無比。
就這樣,一場斗爭以我們大人的勝利而告終!
分析:孩子耍賴無非是某個要求得不到滿足。當我們確實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強制性的壓制無疑是火上澆油,循循善誘的講道理也許會顯得繁瑣和無效,這時如能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等于找到了一條捷徑。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只能堅持十分鐘,如果有家庭其它成員與你配合就更好了。
聰明媽媽經驗三:
冷處理讓她自動“熄火”
女兒藝藝很黏人,我一回家就跟前跟后。晚上我要洗澡,她非要跟進浴室,我說媽媽洗澡會弄濕她,過一會兒出來再跟她玩,藝藝不肯,還發起脾氣來。在一旁的老公哄她,她卻哭叫著順勢往地上一躺,呵,開始耍賴了!直到我從浴室出來,她還裝模作樣躺在地上干哭。我沒理她,藝藝見我如此“冷漠”,哭得更兇了。我假裝看電視老公假裝看報紙,任由女兒躺在地上,靜觀其變。過了一會兒,我發現女兒從捂著小臉的手指縫里偷看我們,也許我們毫無反應的臉讓她終于發覺這次耍賴很自討沒趣,所以不知什么時候,她爬起來自個兒去玩了。我的冷處理首戰告捷。
專家分析:孩子耍賴時,如果試圖轉移他的視線而不成功時,就應采用冷處理。要見成效,須注意以下兩點:其一,夫妻兩人一定要態度一致,立場統一,如果一個冷處理另一個卻熱處理,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其二,當孩子停止耍賴時,你要做好“善后工作”,你可以對孩子說一些表揚的話,甚至可以給他適當的獎勵,讓孩子意識到大人喜歡怎樣的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大人對他們的愛,以免你在孩子面前真得樹立起“冷漠無情”的形象。
防“賴”更重要——家長日常必修課
首先,家長要樹立好的行為榜樣,給孩子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氣氛。平等、民主、充滿親情和理解的家庭環境能使孩子的心情愉悅,性格開朗。多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需要,遇事多和孩子商量,諸如:“依你看怎么樣?”“能不能等一等?”使孩子從小學會用語言和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幼兒克服暴躁的情緒,減少哭鬧、耍賴的行為,制止其亂發脾氣。
其次,對于孩子的發脾氣要賞罰分明,制定規則:任何家庭成員發脾氣都得不到獎勵,并會失去某一次機會(如:看喜歡的電視、吃好吃的食物等)。如果重犯錯誤,要重罰。總之,要讓孩子感到發脾氣帶來的后果簡直糟透了。
第三,家長應該想想是不是最近不太關心孩子?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擁抱、撫摸,讓他感到父母是深愛著他的。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他所想要的物品,或許只是想讓父母親一親,抱一抱,感到自己被重視。
(責編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