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張新中國成立后土改時期湘潭縣西湖鄉村民蔣順英、蔣利華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土地房產所有證反映了湖南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的輝煌成果,是農民翻身得解放的一件重要的歷史憑證。
這張土地房產所有證,縱長44厘米,橫長45.6厘米。白色機制紙。它是一份湖南省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頒發之式樣統一制印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其中項目先由鄉人民政府用毛筆填寫,再由縣人民政府審查統一編號加印頒發,右側存根留縣存檔,所見左側幅面發給戶主本人,存根與正本分界處蓋有朱文騎縫章。“土地房產所有證”7個字為大號宋體字,正文為從右至左的楷體字及表格。右側文末鈐有時任湘潭縣縣長于殿武的陽文朱印,證末的落款時間,蓋有方形朱文的“湘潭縣人民政府之印”。右側的開頭是土地房產所有證的編號[潭土字第零零柒捌肆零號],說明這是湘潭縣人民政府頒發的第7840號土地房產所有證。它是以戶為單位填發的,先寫上戶主的名字蔣順英、蔣利華,接著按順序寫上本戶全體成員(包括男女老幼)姓名,表明產權為該戶全體成員所共有。該戶共有6口人,共分得水田8畝1分零厘1毫(平均每人分得水田1.3畝略多)、旱土1畝零9厘8毫、柴山1畝4分9厘9毫;共分得瓦屋5間,平均每人0.8間。表格內還將每塊土地的種類(水田或旱土或柴山)、地名、折市畝數、周邊(東、西、南、北)所至之處及房屋的種類、面積、周邊所至之處說明得詳細清楚。這張土地房產所有證頒發的時間為1952年12月30日,是湖南土地改革進行到第三期時頒發的。
從這張土地房產證上折射出當年湖南土地改革的狀況。解放前,湖南農村的狀況是:土地高度集中,地租剝削嚴重;政權、黨權、惡霸三結合,使得農民在政治上受著殘酷的壓迫,經濟上極為貧困。據資料考證,在湘潭縣樟果村,全村地主占人口的4%,卻占有60%以上的土地。貧民蔣順英一家沒有自己的土地,姐夫劉祝坤和弟弟蔣利華是大地主家的長工,姐姐蔣順英是地主家的傭人。因為父母早亡,弟弟妹妹需要靠蔣順英、蔣利華撫養,所以他們一年辛苦的收成,除交給地主很高的地租外,沒剩下多少糧食。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極其貧困。
新中國成立以后,湖南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于1950年10月至1953年春進行了土地改革。 政府依法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耕畜、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統一公平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分配土地時,以鄉或等于鄉的行政村為單位,在原耕地基礎上,按土地數量、質量及其位置遠近,用抽補調整的辦法,按人口統一分配,然后頒發土地房產所有證。
這場土地改革的結果是,地主階級被消滅了,農民分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迅速獲得恢復和發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它使蔣順英一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一家人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分得牲畜和農具等生產資料,而且從法律上保證了他們從此不再受地主階級的剝削,真正翻身做了國家的新主人。他們全家無比熱忱地投入到種田和副業生產中去,從此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的這場土地改革是非常徹底、非常成功的。它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村社會最大的政治和經濟變革,對中國以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經濟基礎的確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湘潭縣的這張土地房產所有證,是反映新中國成立后湖南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輝煌成果的物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