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某拍賣公司組織“中國書畫拍賣會”,劉虹在該拍賣會上拍得民國時期一幅著名畫家的作品,后來發現該作品系偽造署名的偽作。因此,劉虹向拍賣公司要求賠償。但是拍賣公司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第六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為拍賣公司在拍賣前已經在其拍賣規則中,作出對本次拍賣作品不作真偽及品質擔保的聲明,因此拍賣公司拒絕了劉虹要求賠償的請求。
在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劉虹將該拍賣公司告上了法庭。
點評:俞兆洪(律師)
筆者認為,拍賣是一種特殊的出售行為,從法律適用的角度來說,對于拍賣糾紛,應優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但并不排斥其他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民法通則》的相關條款的適用。在本案中,雖然拍賣公司作出了對拍賣作品不作真偽及品質擔保的聲明,但是,具體到拍賣公司是否應該向劉虹承擔責任不能僅僅依據拍賣公司的免除自己責任的聲明而定。
從現有的法律框架來看,在涉嫌“贗品拍賣”中,誰應該對拍品的真偽和品質承擔責任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第十八條及第二十七條分別規定:“拍賣人有權要求委托人說明拍賣標的的來源和瑕疵。拍賣人應當向競買人說明拍賣標的瑕疵”“委托人應當向拍賣人說明拍賣標的的來源和瑕疵”。第六十一條第一款中規定:“拍賣人、委托人......未說明拍賣標的的瑕疵,給買受人造成損失的,買受人有權向拍賣人要求賠償”,但同時第六十一條第二款又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边@就不難發現,拍賣法對藝術品拍品真偽以及品質的保證及約束,主要是建立在拍賣機構自律基礎之上的。拍賣公司也沒有為拍品做鑒定的法定義務。
但是,是不是只要拍賣公司做出了不保證拍品真偽的免責聲明以后就可以萬事無憂,不向買受人承擔“贗品拍賣”的任何責任了呢?我認為,這應該具體分析。如前文分析, 對于拍賣糾紛,應優先適用拍賣法,但并不是排斥其他法律的適用。因此,對符合拍賣法的免責內容,可認定為有效,對不符合拍賣法的,或拍賣法未作規定而與其他法律相悖的,免責內容應為無效。
作為拍賣公司的免責聲明,要達到免除責任的目的,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這種免責聲明必須公開、明確、具體。
其次,此類免責聲明不得違反現行法律,不能剝奪買受人根據合同和法律可以享有的基本權益。
再次,免責聲明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但如此,拍賣公司還須盡審慎義務。作為拍賣的主辦方,拍賣公司應對委托人提供的有關文件、資料進行核實,也有義務對拍品可能存在的瑕疵進行核實。有些拍品的瑕疵是外露的,一目了然。有些拍品的瑕疵經過簡單的審查程序或只要稍具專業知識便可知曉。對以上兩類,拍賣方如不經查實便發布瑕疵免責聲明,可以認為拍賣方未盡審慎義務。有些瑕疵是拍賣方依自身能力、現有技術無法獲知的,拍賣行就拍賣的藝術品聲明不保真,合情合理亦合法,這也是國際拍賣行業的慣例。
當然,從經營的誠實信用原則出發,拍賣公司既然已經聲明免責,就不應以肯定、明確甚至夸大的語言文字對拍品作正面的介紹、宣傳,或以其他方式暗示拍賣品的真實性。否則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于像劉虹一樣的競買人來說,在參加拍賣前就應該仔細了解拍賣公司的拍賣規則、公告等。了解在上述文件中拍賣公司或委托人是否已經作出了對拍賣作品不作真偽及品質擔保的聲明,根據相關情況謹慎評估,正確認識參加競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