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蜀都公證處近日受理了一起特殊的公證:一位保潔公司老板為挽留兩位因擔心領不到工資要求辭職的部門經理,和員工簽訂了“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拖欠工資,決不當老賴”的協議,并到公證處進行了公證,他也由此成了老板和員工公證“不當老賴”的全國第一人。
“決不當老賴”,這樣的公司老板無疑值得稱贊。可話說回來,“不當老賴”是任何一名公司老板的本分,是他們應盡的最起碼的責任,怎么還需要拍胸脯、簽協議,并對這個協議進行公證呢?
我國勞動法第50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既然法律已經規定得清清楚楚,那么在原有勞動合同之外再簽一份“不當老賴”的協議,就純屬多此一舉;將“不當老賴”協議拿到公證處去公證,難免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當然,以上都是些大道理。從大道理上講公證“不當老賴”純屬多余,可從小道理上講,這種公證又似乎很有必要。公證“不當老賴”,相當于在法律規定之外又加了一層“保險”,給公司老板多加了一道“緊箍咒”,再次給他們提了個醒——不要克扣、拖欠員工工資啊!同時也讓公司員工再吃了一顆“定心丸”——這下我該能按時足額領到薪水了吧?如果雙方都覺得這是個好辦法,那么公證一下似也無妨。
不過,筆者認為,這件事至少折射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今的“老賴”太多了,甚至一些政府部門也當“老賴”;二是很多“老賴”受不到嚴懲,法律在很多時候失去了應有的威嚴和效力,于是才有公司老板另辟蹊徑,希望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表明自己的誠意和決心,而公司員工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三是很多公司員工對老板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不相信他們會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哪怕老板拍胸脯保證、賭咒發誓也不行,只有簽協議并將協議進行公證,他們才放心。
正常人際關系的維持應該首先靠道德和誠信,而法律只是協調人際關系的最后防線,如果人們之間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甚至連法律這條最后的防線都不相信,這無異于一種悲哀。
從以上角度看,成都市出現全國首例“不當老賴”公證,實在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好事。希望相關法律能夠健全完善并逐步“硬”起來,讓勞動者無須再為領不到薪水而擔憂,勞資雙方無須再去進行“不當老賴”的公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