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法國長城的馬其諾防線的南端,是阿登森林地區。它位于法國東部,靠近德國。這片崎嶇的丘陵地帶無疑成了守衛法國的天然屏障。此地雖小,卻發生過許多有名的戰事。
19世紀末,歐陸爭霸,德意志帝國制定了一個進攻法國的完美計劃——“史里芬——毛奇計劃”:在南部阿登森林地帶依靠少量薄弱的左翼部隊混淆視聽,而右翼主力從北線全面出擊,橫掃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從東北方向直逼巴黎。
可實戰中,德軍的右翼部隊顯然不夠強大,被堅忍的法國人牢牢擋在凡爾登之外。
時過境遷,1940年德國再一次面對法國,總參謀部又一次拿出了“史里芬——毛奇計劃”。誰都知道,上一仗輸在主力不夠強大。只要將右翼加強,這一仗會讓那個計劃重新變得完美。
法國料到德國會故伎重演,早就針對這一戰略制定好了“D計劃”——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難以穿越的阿登森林、戒備森嚴的英法聯軍,這一切都足以讓法國人贏得氣定神閑。
時任德軍南方集團軍參謀長的曼施坦因卻在關鍵時刻將目光鎖定在阿登森林——最險惡的環境里埋藏著對方最薄弱的防線!他大膽地提出了與“史里芬——毛奇計劃”截然相反的“黃色計劃”:原本作為主力的右翼軍團,轉為牽制力量,吸引英法聯軍主力,調虎離山;而左翼精銳的裝甲部隊則上升為主要作戰力量,從阿登森林地區發起突襲,最終與右翼德軍共同形成包圍。
1940年5月,德國對西歐諸國發動進攻。英法聯軍按“D計劃”進入比利時,自信滿滿地去迎擊經典的“史里芬——毛奇計劃”中那個“強大的德軍右翼”。聯軍幾乎所有的陣線布置都是面向東北,正好將軟弱的東南方向暴露給了德軍。
“黃色計劃”啟動了。5月13日,德軍的裝甲部隊依靠性能優良的車輛迅速穿越阿登森林,成功強渡馬斯河,從南邊繞過了馬其諾防線。機械化部隊如同洪流般推進。
兩天后,聯軍才意識到中計了,但為時已晚。法國最后不得不投降。
被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最不可靠。這一戰,德軍聲東擊西,從“最不可能”的方向發動致命的側翼突擊,最終出奇制勝。
當然,誰也不會是永遠的勝利者。四年后的阿登森林,納粹德國在它曾經的福地上一敗涂地。
1944年冬天,德軍腹背受敵,一場大雪與濃霧悄然而降,籠罩了整個西線戰場。德方決定發起反擊,在對方飛機不能起飛的天氣狀況下發起突然襲擊。
反擊進攻地點又一次選在“最危險卻又最安全的”阿登森林。當時駐扎此地的是美國第8軍。12月16日拂曉,德軍發起了猛烈進攻。一夜間,4個美軍師被擊潰,超過7000人被俘,整個美軍陣線將有崩潰的危險。難道四年前那一幕又將重演?
17日,盟軍總部緊急開會決定由巴頓將軍率領位于南部的第3集團軍向北進攻德軍左翼。23日,天氣放晴,鋪天蓋地的攻擊機與轟炸機向德軍陣地傾倒炸彈。德軍損失慘重,一些部隊在空襲中損失掉90%以上的裝甲車輛。盟軍地面部隊也順勢發起進攻,德軍的黨衛軍第一裝甲師和國防軍第二裝甲師在三天內被消滅。1月12日,蘇軍在東線發起了新一輪攻勢,阿登地區的德軍不得不前往東線救急。至1月28日,德軍撤回到出發陣地。反擊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德軍的反擊較四年前絲毫不遜色。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面前的對手已經不是四年前的近代軍隊,而是來自“汽車王國”的高度機械化現代軍隊。
四年前的阿登森林,德國裝甲兵震驚世界;四年后的此地,人們只能聽到“黑天鵝最后的哀鳴”(德軍裝甲兵制服為黑色)。阿登森林終于恢復了安寧,而戰爭摧毀的卻不僅僅是森林里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