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只在個別地方實行的公車改革,已呈燎原之勢,很多地方和單位都在積極推行。公車改革事關黨風廉政建設,節省資源和成本,勢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公車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值得記取和反思。
一是標準不合理。公車改革有個賣車買車問題,還有個補貼問題。一些單位制定的公車拍賣標準不合理,給領導的補貼和給普通職工的補貼差距太大,領導撈好處太多,職工吃虧太多。一些事業單位,只補貼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從事業務工作的職工根本沒有考慮在內。標準不合理、不科學,導致公車改革無法取得應有的成效。
二是操作不規范。改革需要規范程序,需要在陽光下進行,才能保證改革公正、公平。一些單位在內部拍賣公車,領導舉牌后誰還敢再舉?領導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一些單位搞公車改革,關起門來自行出臺辦法,不經過科學、合理的論證,不征求、不聽取群眾意見;一些單位既發補貼又配公車,變相給領導和職工提高待遇,致使群眾意見不少。
三是目的不明確。公車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運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權,堵住腐敗漏洞。但是上述種種行為不但無助于取消官僚特權,還助長了官本位的風氣。因此,公車改革者首先要認清到底為什么要搞公車改革,是處處站在領導的角度,代表領導的利益,還是出于公心,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如果是前者,處處為領導著想,事事為領導考慮,那公車改革完全成了一場換湯不換藥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只有正視和解決這些看得到的問題,以及公車改革過程中隨時出現的各種其他問題,才能保證公車改革走上正軌而不變形走樣。
公車改革是大勢所趨。改革過程中也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聲音,因而使一些人產生一些疑問。對這些問題的辨別和分析不但可以深化公車改革工作,也有助于我們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疑問一:欠發達地區要不要搞公車改革?
發達地區搞公車改革多采用貨幣化改革:私人買車,公私兼用,公家適當補貼。多數公務員具有購車欲望而經濟上有一定壓力,實行貨幣化改革無疑是一種雙贏選擇。欠發達地區也要搞公車改革,關鍵看怎么搞。公車改革包括貨幣化、半貨幣化和加強管理型。如果說發達地區適合采用貨幣化改革的話,欠發達地區可以采用后兩種形式。以前報道的江西定南公車改革、最近的新疆烏魯木齊公車改革后費用減掉六成,都是欠發達地區車改的好例子。
疑問二:公車改革能不能一贖了之?
已經進行的公車改革,具有明顯的“贖買”特征:單位將公車以極低價格作價賣給單位領導,或向領導一次性發放足以購買豪華轎車的巨額補貼,盡管從一時看能夠減少財政負擔,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種變相的“公款私用”。以贖買方式作為取消特權的手段和策略,不僅在經濟上付出太多,在群眾中也容易造成惡劣影響,公車改革的成本也顯然太高。
疑問三:人大和監察部門在公車改革中應該起什么作用?
各地公車改革似乎在自行摸索。看到某地有了好做法,就成群結隊去學習一下,回來后關起門制定一個方案就搞將起來,至于計算、論證、實施、效果、監督,以及對于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等,幾乎沒有人關心。在公車改革中,各級人大和監察部門不應該缺位,應該充分行使其指導、論證和監督作用,以防把好事辦壞,更要防止一些人借改革之機撈取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