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是在中學的課堂里讀到的。故事的主人翁扁鵲,是春秋時的一位名醫。一次他拜見蔡桓公,站了一伙兒,扁鵲說:“你有病在表皮,不治恐怕要加深。”蔡桓公說:“我沒病。”扁鵲只好退出。蔡桓公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為無病的人治病,當作自己的功勞。過了10天,扁鵲又拜見蔡桓公,說:“你的病已到了肌肉,不治將更深。”蔡桓公不理他。扁鵲嘆氣而出。又過了10天,扁鵲又來提醒蔡桓公“病已經到腸胃了,不治將會很危險。”蔡桓公不聽,還很不高興。又過了10天,扁鵲見了蔡桓公,什么話也沒說,拔腿就走。蔡桓公很奇怪,派人問扁鵲怎么回事。扁鵲說:“病在表皮,熱敷就可治;在肌肉,扎針可治;在腸胃,藥劑可治;現在病已深入骨髓,就無法可治了。”過了五天,蔡桓公的病開始發作,身體疼痛,趕緊派人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往秦國去了,蔡桓公斷送了自己的性命。老師在講授課文,分析蔡桓公的死因時,用了“諱疾忌醫”四個字。
前段時間,重讀這篇文章,心想,蔡桓公果真的是因為“諱疾忌醫”而死的嗎?“諱疾忌醫”不是蔡桓公所獨有,許多人也有這種毛病,而最終也能得到治療而康復,而唯獨蔡桓公不能,何也?
蔡桓公之死,暴露出他的對人才的不信任。蔡桓公不具有醫學知識,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當病灶隱藏于身體時,認為自己安然無恙,這是正常的,但是,扁鵲是個醫學人才,蔡桓公擁有這樣難得人才,@@卻不聽忠告,而把善意忠告當作“醫生喜歡為無病的人治病,當作自己的功勞”,對扁鵲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無動于衷,沒有憂患意識,當疾病從“潛”而“表”,直至威脅到生命時,再找扁鵲,為時晚矣。所以,我以為,蔡桓公之死,表面上看是“諱疾忌醫”,實則是蔡桓公過于自信,對人才的不信任。
蔡桓公之死,暴露出蔡桓公的專權。蔡桓公是一個手中掌握生殺大權的人,這使得最了解其潛在危險的扁鵲,除了反復進言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的辦法,當蔡桓公病入膏肓時,扁鵲只能采取逃跑的辦法。為何逃跑,文章沒有明說,我揣摩,大概與扁鵲的性命有關。因為這時,扁鵲已無回天之力了,治不好蔡桓公的病,扁鵲的命也懸了。假如蔡桓公充分授權,讓扁鵲無后顧之憂地履行職責,那蔡桓公的病也不至于從表皮發展到骨髓,最終丟了性命。
以上兩個原因,也可以說是“人治”的后果,與蔡桓公本人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這件事的結局與蔡桓公的品格、氣度有著直接關聯。因為,那個年代,不可能希求通過體制與機制來保證扁鵲的職責履行到位。但是,如果用今天的視角,那么,我以為,蔡桓公“諱疾忌醫”最終命喪黃泉,在于體制和體制上未能充分保障扁鵲的醫療權,如果扁鵲面對蔡桓公的病情,在多次提醒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的時候,從體制機制上賦予扁鵲們一定的強制權,以保障救死扶傷,使蔡桓公們的疾病得到及時醫治,那么,蔡桓公的生命就能夠得以延續。
再次品讀這篇文章,給我的感覺是,不是扁鵲不想盡職,而是沒有盡職的條件、體制、機制和環境;不是蔡桓公“諱疾忌醫”,而是缺少醫治“諱疾忌醫”的理念、素質;社會缺少醫治“諱疾忌醫”的機制、機制和環境。
夜讀偶得,隨筆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