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竭力去贏得他人的贊許,或因得不到贊許而憂心忡忡。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若能得到別人的肯定,總是快樂的;遭到別人反對,多半是不舒坦的。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尋求贊許已成為你生活的一種需要,那么你現在就該有些行動了。首先,你應該認識到:尋求贊許與其說是生活的必需,不如說是個人的欲望。當然,誰都希望博得掌聲、聽到贊許或受到稱頌。在精神上受到撫慰會給人一種美妙的感覺,而且也確實沒有必要在生活中放棄這種享受。
那么,能否由此得到結論: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我們應該以此為言行的出發點與終極目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倘若真把這點作為一種生活信條,成為一種需要,而不僅僅是欲望時,言行的是非將正誤難辨,生活的許多快樂也將隨之喪失,人生的不少沮喪挫折將會接踵而至。
如果你希望得到贊許,那么在你未能如愿以償時,便會十分懊惱,這正是自我挫敗的因素所在。同樣地,當尋求贊許成為一種需要時,你就會將自己的一部分價值奉獻給“外人”,因為你必須得到他人的贊許。在這種情況下,你往往將自我價值置于別人的控制之下,由他們隨意抬高或貶低。只有當他們決定給你施舍一定的贊美之辭時,你才會感到高興。
當別人賞賜的贊許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支配力量時,你的價值將完全取決于他人的看法。因此,你越是需要得到恭維,就越有可能受到別人的支配。把自己的言行局限在“從眾”的軌道上,把別人的贊許作為自己生活的出發點,這是不足取的。就快樂的角度來分析,至少有三:第一,這對自己的人格與自尊無疑是一種束縛,由此將帶來許多不快樂;第二,生活的快樂就其范圍和程度來說,將受到很大的限制:眾人沒有的快樂,自己不會有,眾人有的快樂,自己也未必一定有;第三,開拓、進取這種人生中令人羨慕的快樂,自己永遠品嘗不到。
相反地,如果你努力培養自我贊許的意識,不為他人的意見所左右,那么你就可以逐步擺脫他人的控制。真正快樂的人,取舍自己言行的標準只服膺兩個字:真理。只要是對的,就堅持下去;只要是錯的,就加以修正。別人的態度僅供參考而已。這樣的人,不會因為別人態度的變化而惶惶不安,也不會因為過多考慮別人的評價而活在舉棋不定的猶豫矛盾之中。
如何選擇全在你自己。
你越是需要得到恭維,就越有可能受別人的支配。
(摘自《中外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