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三年級一堂體育課,我正帶領學生做行進間準備活動,最后高抬腿練習時,隨著一聲哨音,四列橫隊齊齊地向我沖過來,距離太近,我來不及躲閃,只有快速向后退,沒想到意外發生了,腳后跟碰到一塊墊子(副教材素質練習中用來給學生做仰臥起坐的),一個趔趄沒站穩,直覺要摔倒,我下意識地就勢做了個后滾翻,化險為夷了。學生見此情景一下呆了,見我穩穩地站了起來,有人帶頭鼓起掌,班里像炸開了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都是表揚我的話。此時我也為自己的“精彩表現”感到很自豪,暗自慶幸沒在學生面前出丑而丟了老師的形象。與此同時,我的腦海里突然靈光一現,為何不借此事件順水推舟,引導學生學習后滾翻呢?于是我當即決定把主教材快速跑改為后滾翻,先就剛才事件再結合些許案例講解后滾翻在我們生活、運動中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再慢慢教授、糾正后滾翻動作技術中的錯誤,掌握重、難點。整堂課學生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樂于重復練習。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基本掌握動作技術,獨立完成,還極力要求重演教師的“摔倒動作”,和老師一決高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以前在教授后滾翻時,經常有學生說:“后滾翻比前滾翻難多了,翻多了頭就暈,脖子還特別疼……”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往往只說這是大綱內容,必須學的,能發展柔韌性,能在關鍵時候保護自己少受損傷等等,但學生對于這些解釋的理解只是空洞的,腦海里根本不會留下深刻的形象記憶,所以在學習這一動作時往往都是比較被動的,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學習的。而我的這次“意外摔倒”讓學生真正地、直觀地了解了后滾翻的價值,認識到學好后滾翻是日后健康運動的重要保障,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213161)
(點評:體育課堂上時有“意外”的情況,關鍵還在于教師對課堂的靈活的控制和調整。倪老師在即將摔倒剎那的應激反應恰恰是教材的生活化的、樸實的無修飾自然展示,給學生以生動、貼切的心理感受,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并保持了較高的學習熱情。)